“‘大海’的羽毛是深蓝色的,‘小贪玩’喜欢跳来跳去,这样就能分清它们啦!”在重庆市渝中区大田湾幼儿园的教室里,中二班的孩子们正举着自己画的鹦鹉对比图,兴奋地向同伴分享。这一场景,正是幼儿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生动缩影。
![]()
孩子们一起了解、探究鹦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中明确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而要真正保障幼儿探究的有效性与深度,则需要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形成良性的师幼互动。基于此,大田湾幼儿园构建起“师幼共探”的育人实践体系,让教师成为支持幼儿探索的“探究伙伴”,让幼儿在持续的引导与激励中,逐步成长为乐于发现、善于思考的主动学习者。
空间教育化 让每一个角落成为探究“土壤”
丰富的空间环境能有效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为打造支持幼儿深度探究的成长空间,大田湾幼儿园收回538.6平方米出租房屋,投入专项资金,历时两年完成外墙排危、校舍改造与美化,最终构建起“2园7馆15个主题场域”的跨领域探究空间,为幼儿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其中天工园侧重科学与创意,空翠园聚焦自然与艺术,并细分出轨道创意空间、光影工作站等15个主题各异、场景多元、知识跨界的探究式学习场域。
在这些学习场域中,空间与课程相互滋养、彼此赋能。轨道创意空间里,孩子们用长短不一的轨道搭建“山城轨道”,在试错中探索结构与力学的关系;光影工作站中,他们通过3D全息投影,追问“为什么影子会动”,开启了科学思辨的启蒙之旅;在生物奇异馆,有芦丁鸡、鬃狮蜥等多种多样的小动物供孩子们观察探究,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耐心、责任感与生命关怀意识。
![]()
![]()
![]()
![]()
孩子们在各个跨领域探究空间中进行科学探究
大田湾幼儿园倡导打造有意义的环境,让每个角落都支持儿童的学习与表达。除了核心探究场域,幼儿园还盘活碎片空间:走廊转角投放AI互动教育设备,设置鹦鹉、金鱼、蜥蜴观察区,打造“角落微生态”学习场,让深度学习在角落里悄然发生。
无处不在的环境支持,最终转化为幼儿看得见的成长。探究学习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发生在每一次专注的观察、每一次勇敢的试错和每一次合作解决问题之中,真正让教育的轨迹在空间中自然延伸。
课程生活化 从“真实情境”长出跨学科探究
“不好!芭蕉被偷了!”2024年九月开学第一天,保安叔叔的一句话,让大二班的孩子炸开了锅,有的孩子气得红了眼,有的追问“为什么要偷我们的芭蕉”。
面对孩子们的惊讶与不解,教师武婷婷、梁云渊抓住这个意外的教育契机,设计了课程“丢失的芭蕉”,引导孩子探究物品归属、植物保护等议题,从情绪表达到理性归因、从问题认知到规则建构的社会性成长。
这起真实的“芭蕉失窃事件”,正是大田湾幼儿园践行陶行知的“教育要扎根于儿童的真实生活”理念的生动写照。当学习内容与孩子的现实经历、情感体验紧密相连时,知识便不再是外在的灌输,而是内在需求的自然延伸。
![]()
孩子们给芭蕉树设计保护装置
基于这一理念,在大田湾幼儿园里,孩子的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成为课程的起点。当夏日银杏叶莫名发黄,孩子们追问“叶子为什么会枯萎”时,课程《枯萎的银杏树》应运而生。幼儿园邀请植物学教授带孩子们探秘,引导他们经历从感性关怀到理性探究的成长,初步掌握了观察、提问与验证的科学思维方法。
在《你好,鹦鹉!》课程中,孩子们从分不清鹦鹉到为其取名、绘制对比图、创作《鹦鹉的天空》诗集,其中何承写下的“笼子不是天空,它需要自由”,更展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哲学思辨的萌芽。
不预设课程,把孩子的生活变成“活教材”。大田湾幼儿园的每一处风景、每一个突发事件,都是探究起点,每一次观察、每一个疑问,都在延伸学习的轨迹。这不仅激发了幼儿持续探究的内在动力,更促进了其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探究自主化,从“教方法”到“共探究”
“老师,鬃狮蜥好像不喜欢我们给它设计的新家!”生物奇异馆里,中一班的睿睿一脸愁苦。原来,睿睿和小伙伴一起对鬃狮蜥开展了2个月的持续探究,不仅观察其进食、记录活动,还用心做了带滑滑梯、蹦蹦床的“豪华新家”,可鬃狮蜥总躲在角落不愿靠近。
教师文静萍没有直接指出问题,而是引导提问:“鬃狮蜥在自然中的生存环境是怎样的?”她陪孩子一起查资料,了解其原产地与原生环境特点。最终,孩子们打造出含崖壁、山洞、砂石的“自然新家”,鬃狮蜥果然变得活跃,食量也增加了。“它好像开心了,我也很开心!”睿睿的语气满是成就感。
“我不是教孩子怎么做,而是为他们提供环境、材料、资源支持,再和他们一起找答案。”文静萍坦言,自己此前对鬃狮蜥了解甚少,跟着孩子探究不仅补上了爬行动物知识,对于幼儿感知觉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
孩子在认真观察鬃狮蜥
为支持教师做好“探究伙伴”,幼儿园建立“每周一读”机制,保障教师每周2小时专业阅读。联合高校教授,设立“游戏材料研发工作室”,鼓励教师基于对幼儿的观察,设计促进其发展的探究材料,以驱动儿童游戏。目前,教师们已研发出30套适配幼儿探究的材料。此外,幼儿园自主研发的《幼儿教师观察能力发展评估系统》能通过AI分析教师记录的幼儿行为,给出专业建议。
![]()
教师开展每周一读
本质上,大田湾幼儿园的“探究自主化”是一场教育角色重构:教师不再是知识传递者,而是探究伙伴;幼儿不再是被动学习者,而是主动发现者。这份协作里,学习不是刻板的教与学,而是师幼相互启发、共同成长的双向奔赴。
“每一寸空间的最优化利用让教育理念落地,师幼状态充满活力。”教育部督导专家的评价,道破大田湾幼儿园的教育密码。在这里,教育从不是单向灌输——当孩子为芦丁鸡做记录、为芭蕉缝围裙、为鬃狮蜥改新家,每一个瞬间都在证明:好的幼儿教育,是让孩子在真实世界里学会提问、试错与创造,而教师,正是那个陪他们一起探究的“同行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