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2024—2025年中国司库报告》:数智化动能,共建中国式司库已有现货,关注的朋友们可以扫码咨询或点击图片,试读报告
原文标题:国资监管方式正在变化
近期,国资委党委发表署名文章《以过硬作风有力保障国资央企高质量发展》,其中指明,下一阶段,国资委将着力推动国有企业监管方式从“被动防守”向“主动控险”转变,坚决杜绝监管空白与责任虚化。
2025年,国家层面定调:“推动完善权力配置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丰富防治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有效办法”,“穿透式监管”已成为当前国企治理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业界认为,国资委此次为下一阶段国企监管指明方向,表明构建穿透式监管体系已是大势所趋,是国企改革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
01
从四大方向“主动控险”
国资委在前述署名文章中强调,国资委党委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日常“管控标准”,有序实施穿透式监管数智化工程,运用先进算法构建问题线索识别大模型,规范权力运行,强化纪律约束,防控廉洁风险,推动监管方式从“被动防守”向“主动控险”转变。
《企业观察报》梳理,下一步,国资委将从四大方向“主动控险”:
一是强化数据穿透,紧盯“烟酒糖茶”等关键词,健全敏感消费智能识别手段。通过自动筛选资金支付与费用报销中包含“香烟”“高档酒水”等敏感信息,结合分析企业主业范围和经营资质,在海量交易数据中识别筛查违规线索,精准纠治相关问题。
二是强化标准穿透,围绕差旅、会议等易发高敏场景,构建超标准报销监测机制。指导中央企业把履职待遇等经费标准数字化内嵌财务信息系统,差旅费智能匹配财务标准、接待费强制关联审批事由、会议费自动核验会议纪要,强化“单据联动”和“时空校验”,实现智能审批全流程覆盖,避免“滥支冒领”。
三是强化业务穿透,加强业务和财务数据一体化联通,拦截虚构支付事项。加强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推动中央企业供应商管理、合同签订、采购执行、资金支付等系统的集成融合,整合海量数据,全面筛查业务源头和管理过程,拒付不合规款项,防止“无中生有”。
四是强化主体穿透,深度挖掘人员、资金往来背后的关系网络,实现违规经费支出全域追踪核查。融合工商、税务、资信等外部信息,构建包括股权关系、人员关联、资金往来等信息的关联关系图谱,通过对比商户的实际控制人、实际经营状况等信息,识别“皮包公司”发票违规报销问题,开展疑似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核查整改,及时追损挽损。通过分析连号发票开具频次、日期和金额等要素,重点打击虚列业务费用套取资金问题。
02
强化落实“穿透式监管”
业界认为,国资委监管升级背后,是对国有企业“穿透式监管”的进一步强化落实。
![]()
03
国企穿透式监管需聚焦五大领域
知本咨询国企改革数据中心研究员王依提出,未来国有企业的穿透式监管,应聚焦股权结构梳理、资金流动全周期管控、关联交易审查、“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监督、海外投资风险防范等五大领域。
股权结构梳理方面,
由于多数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复杂,多层嵌套的股权架构往往导致国有资本控制权虚化,信息不透明。因此,穿透式监管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破解这一难题,厘清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清晰界定国有资本最终控制主体与权益边界。
王依建议,依托穿透式监管系统,国企可构建股权关系动态图谱,逐层拆解下属公司的复杂股权结构,实现股权层级的可视化,识别直接和间接持股关系,并明确每一层级的控制主体。在股权穿透的基础上,需进一步识别每层控制主体的权责边界。通过建立权力清单与责任追溯机制,将公司章程、股东协议等文本中的抽象权利转化为可量化、可追溯的监管指标。
此外,还需强化对实际控制主体履职行为的合规性评估,确保其决策与国家及国企集团层面战略目标要求高度一致。
资金流动全周期管控方面,
流动资金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核心,更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关键环节。穿透式监管需要以“资金流向清晰化、风险预警前置化”为核心,构建覆盖资金募集、使用、周转的闭环监管体系,实现对资金流动的全程监控和风险预警。
王依认为,在资金流向方面,传统资金监管多局限于单一业务或层级,难以穿透关联交易、境外资金池等复杂场景。穿透式监管需整合全部业务数据,构建跨层级、跨主体的资金流向模型。例如,通过API接口实现银行账户、财务系统与监管平台的实时对接,追踪资金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全路径流转,确保资金使用透明化。
同时,在资金穿透式监管过程中还需要加入预警机制,采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设定资金异常流动识别指标,识别资金流动中的异常模式和可疑交易。一旦发现资金异常流动,立即启动调查程序,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尽可能消除负面影响。
关联交易审查方面,
关联交易是国企经营活动中常见的一种行为,但其隐蔽性和复杂性也容易导致利益输送和国有资产流失。穿透式监管需通过建立“形式合规”与“实质公允”双重审查标准,对关联交易进行穿透式审查。
“交易必定离不开合同,但传统审查多聚焦合同文本的合法性,忽视交易背后的商业逻辑与经济实质。在穿透式监管中,需对交易定价依据进行合理性验证。”王依认为,对低于市场价的资产转让,需核查是否存在隐性利益补偿;对高溢价并购,需评估标的资产真实价值与协同效应。在监管过程中,还需构建“业务线—合规线—监督线”三维责任体系:业务部门对交易真实性负责,合规部门对流程合规性负责,审计纪检部门对交易结果公正性负责,进而实现关联交易责任的溯源,杜绝监管空白与责任虚化。
“三重一大”决策机制监督方面,
“三重一大”决策机制是国企治理的核心环节。穿透式监管诞生之初就是用于监管“三重一大”决策过程,通过标准穿透和信息穿透,能够更好的实现“权责法定、权责透明、协调运转、有效制衡”。
“标准穿透是指统一上下决策体系标准。无论是国资监管机构,还是国企集团公司,在推动‘三重一大’穿透的过程中,核心都是从上到下统一这些重大决策事项的标准和口径,而不是要跨层替代决策,影响不同决策分层和决策责任。”王依说,在统一标准后,各级企业的决策授权就能更容易划分清楚,也更容易进行动态评估,各级决策主体承担责任也更有基础。在标准统一的基础上,再通过信息化、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实现从国资监管机构,到国企集团层面,再到各级子公司的信息联通。信息穿透后,国企集团公司可通过分析和掌握全面决策信息,更好地为子企业提供科学决策赋能。
海外投资风险防范方面,
近年来国有企业纷纷加速出海,通过投资、并购等方式,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市场的广泛布局。但是,由于海外局势动荡,且与国内运作体系存在差异,国有企业在进行海外投资时存在较高风险,需要监管体系具备更强的协同性与前瞻性。
王依认为,穿透式监管需将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合规制裁等纳入统一评估框架。通过地缘政治大数据平台实时监测投资目的国的政策变动,整合境内监管部门、境外律所、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等资源构建跨境合规信息共享平台,并结合项目可行性分析生成风险评级。对于高风险项目,需实施资金分阶段拨付与退出预案预置,避免“一刀切”式叫停导致沉没成本激增。
在新质经济发展背景下,央国企等企业要顺应智能变革趋势,以司库建设为抓手,使其成为企业高质量经营的核心动能和基座,加快推进财务数智化转型。
《2024—2025年中国司库报告》以“数智化动能,共建中国式司库”为主题,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司库、司库体系建设和管理重点、未来司库洞察和发展趋势三个视角展开,全维度刻画和勾勒中国式现代化司库的发展全景。
![]()
《2024—2025年中国司库报告》
(主报告+子报告)
点击图片,支持订购/试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库报告通过收集、调研、访谈、对标,形成了多类型、多属性、多规模、多阶段的企业案例样本库,包括央企,国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报告对标杆案例进行特别策划、独立成册,即《标杆案例集》,进一步发挥司库标杆引领,持续挖掘具有借鉴意义和典型价值的中国司库建设样本。通过综合实践、卓越司库和智慧财务三个维度加以展开论述。
通过以上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次司库报告精心打磨33万字以上、123张数据图表、63家企业案例和18家银行案例,多视角、全方位展示中国企业司库管理的发展视图,共建中国式司库。
订购平台,微信小程序:财资知识云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