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10月12日,菲律宾两艘公务船再次非法闯入中国南沙群岛铁线礁附近海域,无视多次警告后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艇。
这已经是今年第20次了——是的,仅仅10个月时间,菲律宾在南海挑衅中国的次数就达到了20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0%。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次"碰瓷"距离中美刚刚在稀土问题上翻脸仅仅72小时。这背后究竟有着什么算盘?
![]()
马科斯政治的救命稻草
要理解菲律宾为什么突然变得如此激进,先得看看马科斯政府现在有多么焦头烂额。菲律宾今年一季度通胀率达到30%,大米价格同比暴涨24%,民众的钱包被掏空了。不仅如此,前海军陆战队军士公开指控马科斯家族贪腐80万美元,15名议员已经提交弹劾申诉,支持率从42%暴跌到25%。
当一个政治家面临如此严重的信任危机时,转移矛盾几乎是本能反应。菲律宾政府发现了一个屡试不爽的套路,每当南海议题升温,马科斯的支持率就能回升3-5个百分点。于是南海就成了他们的"政治兴奋剂",一有风吹草动就要来一针。
![]()
通过渲染"中国威胁"激发民族主义情绪,让民众把注意力从国内的经济困境和贪腐丑闻转移到"捍卫主权"的爱国叙事上。7月黄岩岛冲突期间,菲政府刻意邀请西方媒体随船炒作"中国海警暴力执法"。
但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注定不可持续,每一次挑衅都在透支菲律宾的国际信誉,也在加剧地区紧张局势。更重要的是,它让菲律宾越来越依赖外部势力的支撑,逐渐丧失了战略自主性。
![]()
美国的代理人游戏
如果说马科斯政府的国内政治需要是内因,那么美国的战略利用就是外因。菲律宾在南海的频繁动作,很难说是完全的自主行为。
中国10月9日宣布对稀土等关键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美国随即威胁加征100%关税,72小时后菲律宾就在铁线礁发起挑衅。
这种"经济施压-军事试探"的联动效应绝非偶然,美菲今年签署的《加强防务合作协议》将军事合作项目增至每年500次,包括联合巡航、实弹演习等,而菲律宾新增的15个军事基地中有4个直接针对南海。
![]()
美国想通过"安全承诺"怂恿菲律宾制造摩擦,既可以消耗中国的外交和军事资源,又可以为自己的对华施压制造借口。但关键时刻,美国又会选择"战略模糊",就比如今年6月仁爱礁对峙期间,美军航母战斗群刻意远离冲突海域。
更讽刺的是,美国提供给菲律宾的军事援助多为二手或低配版装备,还附带严苛的政治条件。比如要求菲律宾在台海冲突中开放军事基地,但拒绝明确是否会在南海问题上协防菲律宾。卡内基智库的报告直言不讳:菲律宾的"鲁莽"可能将美国拖入"不想要的战争"。
![]()
这种不对等的同盟关系注定是脆弱的。美国务院今年10月明确表示"不会为菲律宾的海上冒险背书",进一步削弱了菲方的底气。菲律宾媒体也开始自嘲"挨水炮的只有菲律宾",凸显了其"棋子"地位的尴尬。
中国的系统性反制
面对菲律宾在南海的频繁挑衅,中国的应对既有战术上的即时响应,更有战略层面的长远布局。
![]()
从铁线礁事件的处置,就能清晰看到这种策略的成熟,中国海警第一时间启动应对预案,以专业规范的水炮操作依法驱离入侵船只,既守住了主权底线,又精准避免了事态升级失控。中国的维权并非单纯依赖武力,而是打出一套 “法理 + 执法 + 治理” 的组合拳。
法理层面,通过公布南海标准地名、划定黄岩岛领海基线、向联合国提交海图等举措,构建起完整的主权证据链条。执法层面,海警船保持常态化巡航并强化协同联动,在黄岩岛织就立体管控网络,仅今年驱离菲方违规船只的次数就比去年增加 60%。
![]()
最具巧思的是生态治理这一落点,今年 9 月,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正式设立,总面积达 3523.67 公顷。这不仅正面回应了菲方所谓 “填海造陆” 的无端抹黑,更为后续可持续开发筑牢基础,这种 “以静制动” 的思路,既占据道德高地,又稳步推进主权维护。
经济反制层面,中国的精准施策也让菲律宾感受到切实压力,其对华出口额暴跌 37%,外资流入规模同比减少 82%,中资在菲投资占比更从杜特尔特执政时期的 50% 大幅降至 10.3%,这些数据恰恰暴露了菲律宾经济对中国市场的深度依赖。
![]()
地区博弈的新变化
菲律宾试图拉拢东盟制衡中国,这番努力显然未能如愿。印尼、马来西亚等国明确表态反对域外势力插手南海事务,今年还与中国共同开展联合军演;东盟《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已推进至案文二审阶段,多数成员国支持 “不针对第三方” 原则,这一态度间接否定了菲律宾引入外部势力的做法。
这种东盟内部的分化,恰恰体现了地区国家对南海局势的务实考量,既不愿看到地区紧张升级,更不想在中美竞争中被迫选边站队。王毅外长今年 7 月在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上,就精准点出这一关键差异:地区国家与域外势力对南海局势的认知,存在明显 “温差”。
![]()
另一个核心变化,是中美在南海博弈中对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国正通过 “规则输出” 重塑南海秩序,主动倡议搭建南海灾害预警机制、海洋科研合作平台等区域公共产品。
而美国则推动 “印太经济框架”,试图将南海议题政治化。这种 “发展叙事” 与 “安全叙事” 的角力,将深刻影响地区国家的战略选择。
![]()
今年菲律宾在南海发起的 20 次挑衅,本质上暴露了其在中美博弈中的 “战略短视” 与 “政治投机”。但随着中国在南海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法律体系日益完善,任何靠 “碰瓷战术” 改变现状的行为都终将徒劳。
若菲律宾继续充当大国博弈的 “棋子”,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身。真正的出路,在于回归 “搁置争议、共同开发” 的理性轨道,而非在危险边缘试探,消耗本国战略资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