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博物馆馆藏茶具赏析
鎏金飞鸿纹银则
![]()
10月28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联合指导的《国宝时刻》文物超高清影像记录工程首批50部作品,在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精品创作大会上发布,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局长曹淑敏,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唐炜出席活动并见证发布,陕西8件/套文物入选《国宝时刻》精品创作名单。
在全国遴选的100件/套重点文物中,陕西省有8件/套入选,分别是高级军吏俑和百戏俑(一组)、人面网纹彩陶盆、何尊、铜车马、镶金兽首玛瑙杯、三彩骆驼载乐俑、法门寺地宫出土系列茶器、⼋曲葵花形螺钿铜镜。陕西文物数量居于前列,仅次于北京的12件,这与陕西文物大省的地位相匹配。目前这8件/套文物视频已由陕西广播电视融媒体集团(台)《中国考古工作室》精心制作完成,首批播出镶金兽首玛瑙杯、铜车马、高级军吏俑和百戏俑、⼋曲葵花形螺钿铜镜4件/套。
《国宝时刻》工程于2024年10月启动,联动全国各地的广播电视台、文物部门和文博单位,从海量馆藏中遴选100件/套代表性文物作为首批展示内容。此次发布的50部作品涵盖青铜、玉器、陶瓷、书画等多种类型,每集以5分钟的精炼体量,将于11月1日起在全国省级卫视及所属新媒体客户端账号矩阵,学习强国、央视频、爱奇艺、优酷、腾讯、芒果TV、抖音、快手、B站等网络视听平台播出,形成“大小屏联动、全终端覆盖”的传播矩阵。
![]()
1987年,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精美绝伦的唐宫廷茶具,这是唐僖宗皇帝御用的一套金银茶器,也是茶文化界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级别最高、最为完整的唐宫廷金银茶具,包括烘焙、碾罗、贮藏、烹煮、饮茶用具等,全面展现了陆羽《茶经》中记载的古人制茶和吃茶的全过程,为我们研究唐代茶道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茶经》记载唐代茶主要为饼茶,其制茶分成:采、蒸、捣、拍、焙、穿、藏等七个步骤,就是将新鲜采摘的茶叶通过蒸制杀青、捣碎拍压制成饼状的团茶,细心烘焙后用绳子串起来封装保存。
![]()
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为储存饼茶的器物。
唐人饮用饼茶,烹煮方法十分讲究,首先要将茶饼用碾茶器加工成茶粉。
![]()
鎏金鸿雁纹银茶槽子、鎏金团花银碢轴系碾茶器,是文思院专为唐僖宗打造的御用器物。
碾碎的茶末还要再放到茶罗里进行罗筛,筛除未碾碎的粗梗和碎片,陆羽《茶经》记载:唐代中期罗筛的茶末形如米粒大小,用其煎茶饮之。
![]()
鎏金飞天仙鹤纹银茶罗子,即为碾罗器。整件茶罗呈匣状,中间夹有罗网,其用途是将碾好的茶叶进行过筛,“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罗的出现表明当时的人们对茶末的细度有了更高的要求,这件茶罗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唐代茶罗,十分珍贵。
![]()
《茶经》中记载唐人饮茶还要加盐调味,鎏金摩羯鱼三足银盐台,此物整体造型生动优美,用于盛放食盐。银盐台造型颇富想象力,极为生动美观。台盘用以盛放食盐,盖顶上的花蕾也可打开放胡椒等佐料,一器两用、设计精妙。
陆羽认为,煮茶用的水:“山水为上,江河水为中,井水为下”。
一沸时水中有鱼目般的气泡,就会加入适量的食盐用于提香。
二沸时水气化为连珠涌出,从锅中舀出一瓢水,暂且搁置;同时一边搅水一边将碾好的茶末投入水中。待水煮茶如鼓浪一般,也就是三沸时,将刚舀出的水倒入止沸,细心搅拌以培育茶汤。
![]()
![]()
鎏金卷草纹长柄银勺
![]()
系链银火箸
唐人煮茶时,水和茶都有特定的比例,讲究特定的火候投放茶末,银则就是投放茶末时所用的量具,长柄银勺是搅拌、调制茶汤的器具,系链银火箸是烹煮茶汤时拨火、夹木炭的火夹。
经过一番精心制作,一杯香育茗茶便烹制而成,这就是唐人所说的“吃茶”。关于饮茶器,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他认为青瓷更能增添茶水的绿色,让茶汤看起来赏心悦目,是茶碗的理想之选 。因此,陆羽认为饮茶最好的器具是青瓷,尤其是越州出产的青瓷,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秘色瓷,乃越窑青瓷中的极品之作。
![]()
五瓣葵口秘色瓷碗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套独一无二的大唐宫廷茶具还原了历史的真实,展现了宫廷茶道之兴隆完备,彰显了宫廷茶事之庄严华贵,反映了演绎东方文明情致的大唐茶文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