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地标建筑默迪卡118商场内,中美新一轮经贸磋商在APEC领导人峰会前夕悄然举行。
长达五个半小时的会谈远超原定时间,美国财政部会后迅速以"非常有建设性"六字评价定调,而中方则保持意味深长的沉默。
![]()
一
双方博弈的逻辑
美方会谈后迅速发布的"非常有建设性"六字评价,是他们惯用外交策略的延续。
从历史经验看,美国往往倾向于在高层会谈后立即通过媒体释放乐观信号,以此掌握舆论主导权,塑造有利的谈判氛围。
这种"舆论抢先"策略既能安抚国内市场情绪,又能向对手施加心理压力。
但这种积极表态背后往往隐藏着美方的战略考量。通过营造乐观预期,为后续可能出现的谈判僵局预留责任转嫁空间,即如果谈判最终破裂,可归咎于对方"缺乏诚意"。
![]()
中方代表团会后未发表任何声明,也未接受媒体采访,这种反应也恰恰体现了中国"听其言观其行"的一贯立场。
中国商务部此前多次强调,中方更注重美方将承诺转化为具体行动,而非表面上的积极表态。
这种沉默背后是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成熟自信。不急于通过媒体宣传争取短期舆论优势,而是聚焦于实质利益的争取。
但从实践看,中国这种"少说多做"的风格往往能取得更扎实的成果。
二
从吉隆坡会谈看中美博弈新态势
吉隆坡会谈作为APEC峰会前的"铺垫会",它的意义远超一次普通磋商。
![]()
从短期看,双方可能在农产品采购、关税排除清单等具体领域寻求突破。特朗普在空军一号上对记者的表态"他们必须做出让步,我猜我们也会"暗示了可能的妥协空间。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中长期战略态势的演变。
在供应链安全领域,中美博弈呈现新特点。
美国虽与澳大利亚签署85亿美元关键矿产协议,试图构建"去中国化"的稀土供应链,但行业专家普遍认为这需要10-20年时间。中国通过稀土技术出口管制等精准反制,有效制约了美方的战略突围企图。这种态势在吉隆坡会谈中转化为中方的筹码优势,使美方在核心技术领域不得不保持克制。
![]()
在国内压力方面,双方承受度呈现不对称性。
中国通过"双循环"战略增强了经济韧性,而美国则面临股市波动、高通胀和农业州压力的三重挑战。
10月19日美国股市"黑色星期五"表明,市场对中美经贸关系恶化的承受力已接近极限。这种压力差使美方在会谈中更倾向于尽快取得可见成果,而中方则能从容推进长期战略。
从博弈策略看,中国正展现出更加系统的应对之道。王毅外长提出的"加强接触、防止误判、管控分歧、拓展合作"十六字方针,标志着中国对美政策进入新阶段。既不回避竞争,又保持合作空间,既坚守核心利益,又展现灵活性。
![]()
这种思路在吉隆坡会谈中体现为中方愿意谈但不急于求成的姿态,与美方追求"速效"成果形成对比。
随着APEC峰会临近,中美领导人会晤将为两国关系提供更清晰的战略指引。
但无论如何,中美关系的未来将不再由华丽辞令决定,而是取决于双方能否在核心利益平衡中找到共存之道。
中国的沉默不是软弱,而是基于实力的战略定力。美国的积极不是胜利,而是面对复杂局面的必要姿态。
这场大国博弈的最终结局,将取决于谁更能将言辞转化为可持续的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