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的融水深山,紫黑香糯的稻浪裹着山风翻涌——这种长在高山梯田的“孝心米”,正等着一群“特殊”的收割者。
小谢是融水大年乡归木村的侗族女婿。常年在外工作的他,每到一年一季的丰收时节,总会不远千里赶回来,替妻子家收割糯谷。他说:“这是我岳母娘种的黑糯谷。作为郎崽(女婿)必须回来帮岳父岳母收割,这是我们苗乡侗寨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你如果不回来,妻子家是很没有面子的。”
![]()
在融水,女婿们是十月稻田里的“主角”,他们挽起裤腿,扎进水田,握着千年“收割神器”——禾剪,将沉甸甸的糯谷一穗一穗带回家。
![]()
小谢说:“熟练的话,一刀剪下去可以剪三根稻穗,不熟练就只有一根一根的剪了。我这种低级别的,一个上午也就能剪两三把,几公斤而已。”用这种原始农耕方式收割,速度很慢,一块水田需要几十人合力收割几天才能完工。
![]()
![]()
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磨洋工”?但其实这是因地制宜,保证粮食能颗粒归仓。
![]()
“收割机开不到高山的梯田上。而且紫黑香糯也不同于普通稻谷。它腰线比较长,随风而长,风一吹,它开心往哪边倒就往哪边倒。它们的头一个朝东一个朝西,用镰刀根本无法收割。”小谢解释道。
![]()
但他们已经习惯这样的慢节奏,收割下来的糯谷还需要长时间晾晒、脱壳,有的糯谷甚至可以保存数年而不影响食用口感。还有一部分糯谷会被他们留下来做种子,来年继续耕种。
![]()
当一天辛苦的劳作结束后,小谢和乡亲们一起把从水田里捉到的禾花鱼,架在田埂上烤得焦香。岳母娘也蒸好了一大锅糯米,请来帮忙的乡亲们吃饭。
![]()
在小谢看来,这样温暖的时刻,才是他们每年回家的期待:“我们常年在外,也很挂念家里,毕竟从小长大的地方,父母也在。并不一定你回来一次要帮割多少稻谷,孝心到了,父母就很开心了。”
![]()
在这里,时间真的很“慢”,慢到一株糯谷要长两百天,郎崽们归来要等大半年。
![]()
但他们在意的不是秤上的斤两、账上的数字,而是把割好的糯谷整整齐齐挂上房梁,心里的那份踏实。是劳作过后乡邻们分食一锅新米,一条条禾花鱼的暖意。也是返乡游子踏实地握着禾剪,从没忘记乡愁,和回家的路。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佘玉冰 实习生覃小雪
摄影 | 南国今报记者何俊涛
值班编辑丨卢方诗
值班主任丨陈 枫
总值班丨李旭东
9分44秒,柳州,又上央视打卡了!
消息传来!生了,是龙凤胎!
最新!柳州市一干部被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