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德保县
马隘镇德领屯,村民划橡皮艇回家
房前划皮艇,房后喀斯特,这不是一次秋游,而是一场洪涝。
但在春天,广西干旱最严重的区域同样是喀斯特地貌。
到了夏天,连续强降雨又导致喀斯特山丘发生滑坡和泥石流。
那么,游客眼中风景如画的喀斯特,为什么对当地人如此暴戾?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又可以怎样应对?
从5月到10月,我三次前往广西寻找答案。
10月26日下午,我在靖西魁圩乡的多油屯遇见了王大姐,她带着我把窗口当门口,从二楼钻进了家中。因为一楼已经在积水中浸泡了20多天。
我站在屋顶,看着眼前这一片沉静的死水,像是身处一出荒诞的实景舞台剧。
![]()
王大姐站在屋顶,背后是淹到一楼的村庄积水
村里的罗大哥说,中秋节当天下起的暴雨持续冲刷着山体,到第二天泥石流从四面山坡径直地汹涌而下,一个晚上就淹没了所有的田地和房屋一楼。
在当地人口中,多油屯这一类村庄的地形被描述为“炒菜锅”,意思就是四面环绕的喀斯特山丘围成了一口锅,而村庄就在锅底,无论从哪个方位加水,最终都必然流到锅底。
但其实,锅底以前并非是铁板一块。
58岁的罗大哥记得很清楚,小时候村庄的中央有一个大溶洞,雨水总是能顺着洞口钻到地下河。
那时,他还会和发小往洞口里撒网兜捞鱼,不过据村里老人说,在罗大哥出生前洞口还要大得多,但今时今日已经被完全堵住。
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每次发生暴雨,山上的泥石都会被冲刷到洞里,二是村民为了生存开垦坡地种玉米、蔬菜,而开垦进一步加剧了水土流失。
罗大哥说,在耕地有限的情况下,为了吃饱饭这也是无奈之举。直到上世纪90年代,玉米粥都是村里人重要的食物,而现在鸡、鸭、猪也需要依靠玉米作为饲料,毕竟专门去买饲料实在太贵了。
于是,经年累月之后,下冲的泥石彻底封住了洞口。
原本除此之外,村里还有3个小型的消水洞,去年村子也被暴雨淹过,就是靠这3个洞退水的,但今年却毫无动静。
或许在外界看来,这次百色遭遇的涝情是偶发性事件,但我所走访的每一个地方,村民都明确告诉我,淹水是常态,区别只在于深浅。
![]()
在多油屯,积水已经淹没了整个一楼
针对这样的周期性洪涝,在学术上有专门的研究。
喀斯特地貌也称为岩溶地貌,就在今年10月,核心期刊《中国岩溶》最新发布的论文提到,内涝是一种由岩溶地质地貌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叠加形成的地质灾害。
岩溶地貌缺少地表河,日常排水靠溶洞和溶隙导入地下河,但遭遇强降雨就会排水不及形成内涝。
同样是因为缺少地表河,加上土层稀薄,岩溶地貌又留不住水,当平日降雨都跑到地下去之后,干旱自然就出现了。
所以,有人将这样的旱涝并存形容为“一场暴雨千弄涝,十日不雨禾焦头”。
相关论文还提到,在自然排水条件本就有限的情况下,人类活动又加剧了溶洞等排水通道的堵塞。除了开垦坡地,矿产开发同样会造成水土流失,此外还有研究认为水利工程也对岩溶内涝有影响。
最终的结果就是,每次内涝都会带来新的泥石淤积,年复一年,越堵越多。再碰上近年来频发的异常天气,村庄积水的时间必然越来越长。
在多油屯,罗大哥85岁的老母亲喃喃自语道:“不知道过年这水能不能退啊?”
一旁的王大姐听了给我解释说,老人是想孙子了,担心过年一家人不能团圆。
![]()
罗大哥85岁的老母亲
据央广网报道,截至10月26日,百色全市共有40.31万人受灾,累计的365个内涝点已消退325个,剩余40个中有13处极慢消退点。
10月27日中午,我在德保县马隘镇德领屯看到了感慨万千的一幕:
一位大叔带着3个阿姨和1个孩子,在水面上动作娴熟地划着橡皮艇,最终停在已经被淹没的村道边。
妇女孩子们先走,大叔熟练地绑好缆绳,仿佛一切本就如此,但其实就在20多天前这里都还是一片田地,村民们都是走路或者骑车回家的。
而在村子的后山上,挖掘机正在努力开辟进村的新道路,同样的行动也出现在几百米直线距离外的登学屯,靠橡皮艇进出终究不是长期之计。
![]()
在我的理解中,开辟新路的举措也意味着,当地经过研判后,认为积水短期内是不会完全退去的。
德领屯和登学屯的情况不是孤例,走访过程中,我在靖西新甲乡的龙臻村同样看到了被大水淹没的村道。
10月25日下午,我在道路这头,村民们在道路那头,相隔不过百米,我能清晰听到他们的对话,但却没有办法跨过去。
有位大叔骑着摩托车想来看朋友,结果和我们一样被积水挡住了去路。
我和大叔看着对面的村民,他们站在路口,旁边停靠着一艘简易船筏。几个人有时闲聊几句,有时安静地望水兴叹。
![]()
离开龙臻村,我们赶到了13公里之外的大甲街,积水广阔到像是一个水库。前几天在家的青壮年齐心协力,修起了一座临时桥,方便居民的日常生活。
有人在一楼淹没后,搭梯子从二楼窗口进出,也有人没搭梯子,靠着绳子传递物品。
![]()
俯瞰大甲街,可以看到村民在积水上搭建的临时桥
踏过临时桥,再往前走一百米,就到了整个大甲街的地势最低处,几栋房屋被围困在积水中。
一位中年大叔独自蹲在水边抽闷烟,一根接一根,眼睛望着不远处自家的房屋。才盖好不过5年,债还没还清,结果积水先冲了进来。
大叔姓王,他家的屋墙上贴着房地产广告,当时贴的人承诺一年给他700块钱,但之后再也没给过,王叔也懒得撕。
而现在,“我家住在公园里”这几个字显得那么刺眼。
![]()
右侧为王叔家的房子
王叔说,这几栋房子周边的土地只要下暴雨就会被淹,所以平常也没有人耕种。他现在最担心的是,因为地下河满了,不远处的溶洞还在往外反涌水。
那天夜幕降临前,我们找到了那口不断往外冒水的溶洞,这显然给积水消退又增加了实际的困难。
这次遭遇洪涝的村庄大多被泡了20天左右,但排水的进度和方式各不相同。
在新甲乡大甲街,抢险人员利用抽水设备排水;
![]()
在果乐乡大能下村,得益于农田中间的溶洞还能正常排水,积水自然就消退了;
在龙临镇大品村,村民们找挖机过来造了一条排水沟,也起到了作用;
![]()
但也有一些村屯,由于地上和地下的条件限制,目前仍在紧密监测阶段。
总结就是,有的抽水排,有的靠洞排,有的挖沟排,还有的等天安排。而现在还没退水的村庄,往往处于周边的地势最低处,积水退无可退。
![]()
德领屯被困在村中的夫妻
对于怎样应对岩溶地貌的内涝,专业人员表示,可以在详细勘查后采取工程措施,通过修建隧洞或渠道找到就近的地表河,避免地下水过度堆积。
同时,相关部门要在汛前把消水洞杂物清理干净,避免在汛期到来时消水洞堵塞。
事实上,广西的确也已经做出尝试,我在自然资源厅看到的资讯显示,2010年开始就有组织性地在河池凤山县中亭乡疏通地下河道。当时广西财政厅和国土资源厅拨了1225万元,由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负责具体治理。
除此之外,我发现在今年8月份,广西首次完成了境内岩溶地下暗河数字化工作,汇总编制了一张《广西地下暗河及岩溶大泉分布图》。其中,长度大于2公里且独立存在的地下暗河多达453条,总暗河管道长度达到1万多公里,相当于长江加上黄河。
在官方表述中,这次调查既为防治岩溶内涝,又为地下河保护利用。是的,岩溶地貌既怕水,又非常缺水。
如果你行走在广西的喀斯特群山中,稍微观察就会发现村子里建满了各种各样的水柜,这种一种收集天然雨水的储水设施。
水柜的大量存在,就是地区缺水的明证。今年5月初,我在来宾以及河池一带的村子里,发现村民家的水柜早已干涸见底。
到了7月初,又在百色隆林县一带,记录连续暴雨下遭遇滑坡和泥石流的村庄。因为土层稀薄、地质不稳定,岩溶地貌同样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所以,现在总结来看,由于岩溶地貌的特殊性,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风险本就较高,再加上近年来全球的气象异动,怎样安全应对已经成为极为迫切的事务。
这一点不只是广西,对于贵州和云南的岩溶地区同样适用。
再把视野放宽,这次给百色带来强降水的三个秋台风,还引导了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北上,结果和南下的冷空气频繁交会,最终导致北方多地雨水不停。
但这三个连续的秋台风,原本就是异常的,广东阳江和湛江的渔民都告诉我,以往到了中秋前后台风就少了,即便有威力也很弱。
所有发生的这一切正在提醒我们,无常多了,就成了有常,必须采取新的措施来预防和应对新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