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刘轶琳10月31日报道: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精神疾病防治中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提升患者就医体验与服务品质,日前,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医科新病房正式启用。新病房的启用,不仅是医疗环境的提质升级,更是中医诊疗理念的传承与创新,标志着医院在构建“心神同治、医心合和”的中西医协同体系中迈出关键一步。
![]()
焕新环境,疗愈从“空间”开始
中医科新病房以“心理疗愈环境”为设计理念,整体布局开阔明亮、动静分区科学,巧妙融合现代美学与中医文化意象,兼顾临床实用与患者身心舒缓需求。病房采用半开放式管理模式,突出安全、舒适与便捷,融入了丰富的人性化与智慧化细节,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理解与尊重。柔和的墙面灯光、自然的木质元素与静谧的功能分区交相辉映,共同营造出一个可疗心、可养性的中医特色诊疗空间。
![]()
作为面向轻症患者的中西医结合特色病区,新病房重点聚焦抑郁障碍、焦虑障碍、睡眠障碍及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如体重增加、高泌乳素血症、异常出汗、肢体抖动等)。在传承“心神同治”理念的同时,科室更加注重系统化构建“疗愈体验”。病房融合中医药理论、心理学与康复医学,开展多样化的身心疗愈项目,涵盖中医五行音乐治疗、正念茶叙、书韵疗愈、中药香疗、颂钵放松、正念心经等,帮助患者在觉察与宁静中缓解焦虑、恢复身心平衡,促进情绪调节与自我修复。这些项目既延续了中医“调气机、和阴阳、安神志”的学术思想,也呼应了现代精神医学“以体验促疗愈”的科学理念。
中医科组建了一支由中医师、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护理人员及心理康复师构成的跨专业团队,形成中西医协同诊疗、护理、心理与康复一体化的服务模式。医师注重辨证施治与个体化用药,护理团队强化情绪支持与康复训练,心理治疗师则提供个体及团体咨询。团队结构合理、协作紧密,不仅在疾病治疗上强调个体化管理,更重视患者的情绪支持与社会功能恢复。
![]()
新病房建设全面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理念,从环境设计到诊疗流程,从药物治疗到心理干预,处处体现多学科协作精神。这里不仅是治愈疾病的场所,更是助力康复与成长的疗愈空间,让患者在中医药的馨香与医者的温情中,重获身心平衡与内在力量。
承岐黄脉络,启融合新章
中医科是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重点与特色科室,其发展源远流长。自上世纪50年代,在名老中医周康先生的奠基下开创中西医结合事业,至70年代提出“血瘀”理论创新指导精神科实践,深厚的学术传承为科室奠定了坚实的根基。科室在学科带头人、科主任刘兰英主任医师的引领下持续发展。刘兰英主任医师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及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中医神志病诊疗中心负责人,长期致力于精神疾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学术成果丰硕。
如今,科室已形成集临床、科研、教学于一体的系统化发展格局。在临床服务上,构建了覆盖“全院-门诊-病房”的立体化网络:不仅为闵行、徐汇两院区各科患者提供中药与特色物理治疗(如穴位贴敷、灸法、经络检测等),更开设了郁病、增效减毒等精神科中医亚专科门诊,实现对精神障碍的全病程管理。
![]()
科室肩负多项国家级与市级重任,是国家精神医学中心中医神志病临床诊疗中心、全国中医神志病专科联盟牵头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科室,并获评上海市中医药(临床类)重点学科。依托上海市焦虑症、抑郁症中西医协作诊疗中心及国家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项目等平台,科室致力于精神心理疑难重症的诊治攻关,并积极探索智慧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近期,科室更成功申请“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研究”重点项目,进一步拓展了中西医协同的实践领域。
新病房的启用,既是对千年岐黄智慧的接续传承,更是中医精神医学迈向现代化融合发展的崭新起点。未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中医科将继续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以科学精神为笔,以人文关怀为墨,书写新时代“心神同治”的动人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