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段时间,大陆对“台独”顽固分子的一连串动作,把原本散在新闻里的几条线索串成了一条清晰的信号,既有法律手段的收束,也有政治与舆论的严正回应,岛内那些习惯挑衅两岸底线的头面人物,正被逼入一个越来越窄的生存空间,充分体现了什么叫做分裂国家必被严惩追责。
大陆近期针对一批“台独”顽固分子和其侧翼实施了惩戒与立案侦查,名单里既有在岛内高调叫嚣的政治人物沈伯洋,也有活跃的媒体人、网络操盘者和所谓“资通电军”骨干,甚至有地方公安悬赏通缉的案例。
虽然沈伯洋之流嘴上喊着不怕,但实际情况却是,台当局已经向相关人员提供特别维安建议和安排,这本身就能说明问题,如果这些人在台湾真的不怕,何以要特别安排保护和应对?
与此相应,大陆又通过司法和行政通报的方式,展开了对相关行为的调查与追责,这既是法治动作,也是政治信号。
另外,国防部在30日的公开表态,针对于赖清德等极端人物的言行,国防部明确指出那些“以武谋独”、“以武拒统”的路线必将受到正义的最严厉审判。
这话的分量和公开都说明,对台政策不仅是外交和“软措施”的博弈,也有国家安全与国防的刚性底线在支撑。
把这些事实放在一起看,能得出的第一条结论很简单:大陆在用法律、执法与舆论三条腿同时发力,形成合围态势。
有人会说,政治对抗本来就是你来我往,但这次的不同在于动作更有制度化、法治化特点,不是单纯口水战或外交摩擦,而是把“谁煽动分裂、谁组织颠覆、谁参与敌对行动”这些行为纳入具体执法轨道。
此举的效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对台独分子构成实质威慑,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展示大陆捍卫主权的决心并非空话。
那么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一步呢?眼下的国际与两岸局势给了大陆这个操作空间与必要性。过去几年,外部势力对台岛的“干预工具箱”逐步升级,从军售、制裁到情报和网络工具,都让两岸摩擦更具外部性风险。
面对外部力量介入、台内分裂势力在疫情后的一些复苏表现,以及个别岛内政治人物的冒进,大陆决定把“维护国家统一”从抽象的政治口号,转变为一项可操作的国家行动方案,通过立案侦查、追逃通缉、国安与公安联动等手段“把风险降下来”。
简而言之,这是把战略防御转为具体法律行动的必要转向,不给分裂分子和外来帮凶坐视挑动的空间。
那么这套做法对岛内政治生态及未来路径会产生什么影响呢?首先,它对民进党当局是一记强烈警告,若继续奉行“倚外谋独”的路线,不仅会招致外交困局,也会把党内部分激进分子与外部操盘者一起拖入法治风险区;其次,对岛内普通民众来说,这种依法惩治有可能促使更多人回归常识,与其冒险玩“对抗”戏码,不如把精力放在民生与经济上,连接两岸民间利益的温度。
从历史经验看,当政治精英把赌注放在外援与对抗上,往往为民众带来长期的不确定性和损失;相反,稳健与务实的民生政策更能获得大众信任。
大陆这次强调“依法惩治”,意味着在规则框架内进行回应,这本身就是对法治原则的一种坚持。与此同時,岛内若以保护分裂言行为政绩,反而会把自己和正常法治对话挡在外面。
至于赖清德等人的处,凡是以“以武谋独”“倚外谋独”为策略的政治人物,其实是在把个人政治资本押在外部意志与军备赌局上。历史和现实都证明,这类策略风险极高,一旦外部支持减少、岛内民心回归冷静,他们将面,被边缘化甚至法律追责的双重结局。
国防部的强硬表态,并非简单的口头威胁,而是把“后果明确化”,让那些还在打“台独小算盘”的人明白成本有多大,不敢随意触碰红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