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赵楠正经聊清史之嘉道中衰中的广东海防与水师(十八)虎门战败:一个必然的结果(2)两军的兵力与部署以及英军的优势
两军的兵力与部署
琦善签订《穿鼻草约》之前,英军早已决定向虎门进兵,增加谈判筹码。英军的武装力量包括14艘战舰,装炮共446门、4艘武装轮船,装炮16门,再有若干运输船。还包括陆军2000人,分别为马德里斯土著步兵37团、孟加拉志愿军、步兵第18团、第26团、第49团、炮兵和工兵,由伯麦上校指挥。广东水师方面,水师提督关天培坐镇虎门要塞指挥,九座炮台配备火炮426门、运船10艘及2028人。随着战火日益迫近,虎门要塞兵力亦有所增加。与传统论述相反,琦善并没有撤防,更于1840年12月至1841年2月间,四次向虎门增兵,共计兵3150名(正规军)、勇8500名(临时招募的乡勇)。就兵力而言,虎门要塞已非常充足,但火炮数量没有大幅度增加,防御力量只是在书面上提升了。
英军的优势
在虎门大战中,英军在武器及战术上都占优,令他们可以突破西水道,而这里正是清军少有防范的地方。事实上,英国武器虽然比较先进,但未达到主宰一切的地步。英军是依靠战术与武器的配合,获得了优势。在武器上,英国派出了针对内河作战的战舰。马幼垣曾指鸦片战争中的来华英舰,只是杂牌军充数而舰只数目又少的舰队。虽然当中没有一等及二等战舰,但复仇女神号特别值得注意。复仇女神号是铁壳战船,使用蒸汽动力,有两条活动龙骨,重660吨,吃水仅5英尺,方便在水深较浅的内河活动,让英军可以在西水道进行突破。此外,当时清朝的火炮存在“炮型极大,炮口极小”的缺点。由于是使用实心弹,而实心弹的威力取决于炮弹的重量。同样是5000斤大炮,清军只可以使用24磅(10.8千克)弹,而欧洲却能使用68磅(30.9千克)弹,破坏力远胜清方。这是由于清朝受铸炮技术所限,铸造火炮的管壁太厚,不能容纳更大的弹丸。另外,英军继续使用的近距离臼炮及康格里夫火箭,亦能发挥功效。
还有,英军在进攻第一、第二重门户时,使用两种不同的战术。在沙角、大角炮台战役,英军在正面佯攻,派陆战队登陆炮台后,从后方攻破炮台,瓦解第一重门户。在第二重门户战斗中,英军善用地形,选择武山三座炮台难以命中的晏臣湾,作为战舰的进攻阵地。他们又利用被忽略的下横档岛,压制上横档岛的火力,待炮台战力被削弱后,再出动蒸汽舰闯入防守力较弱的西水道,采用“线性战术”,正面炮轰永安、巩固炮台。所谓“线性战术”,就是用船的一侧朝向对手,排成一列首尾相接的长队,利于舰队发挥火力,这样每艘战舰都有一半的火炮能对对手射击。同时利用舵控制舰体姿态,使用一侧舷炮间隔齐射5-8轮后,再利用潮涨和锚定换舷,使用另一舷的火炮继续攻击,这样战船既可以持续发炮,又能冷却过热的火炮。在清军所有炮台失去还击力后,再派兵占领破坏。相反,因为清军火炮铁质不佳,在炮台与战舰互相炮轰时,不能像英国战舰可以轮流使用火炮,火炮发射数次后,便会因温度急增容易炸裂,结果英军即乘机大举进兵,炮台就这样失陷。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