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来,卤煮是最具北京特色的平民饮食。它从宫廷流出,把当时根本上不了台面的蹄头下水边角料加进来,既满足了平民吃荤的诉求,又价格低廉,演变成了四九城里人们心心念念的一口爱好。
说到卤煮,当然离不开小肠陈。包括现在遍布北京各个地方的卤煮,多多少少都与小肠陈有渊源。
之所以如此,据说就是小肠陈的创始人把宫廷里的“苏造肉”带出来,用不起五花肉,就用别人不要的猪肥肠、肺头、猪心、猪肝、猪肚之类,仿苏造肉的烹制方法做出来,挑着担子沿街叫卖,大受欢迎,有了名气、积累的本钱,就开始“坐地”开起了铺面,依照北京城里小吃字号的惯例,行当在前、姓氏在后,“小肠陈”成了卤煮的第一品牌。
也正是凭借着那一手烹制方法,当然包括秘制配料之类,“小肠陈”是卤煮非遗技艺的主理人。
![]()
小肠陈卤煮,从一开始就是以“大锅”炖煮为标配的。小肠陈的第三代传人陈玉田早年在街头摆摊时,一口直径超1米的大铁锅便是核心标志——猪肠、肺头、炸豆腐等食材在老汤中昼夜翻滚。
大锅保持微沸状态,猪肠炖煮3小时以上,肺头需5小时,达到“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的水平。
这种大锅炖煮的方式不仅能让食材充分吸收香料精华,更因老汤的持续使用,形成了不可复制的醇厚风味。
![]()
大锅煮出来卤煮,当然只能是一碗一碗盛出来吃。盛出来的卤煮是“菜”,还得有主食,火烧就有了用处。所以,火烧并不是卤煮的标配,只是根据人们的需求加进来的。到了后来,发现把火烧放进大锅里,让汤汁渗透进火烧里,更是美味,这么着,卤煮与火烧成了不能分割的搭配,“卤煮火烧”的名儿也就有了。
火烧不能用发面,因为泡进卤煮汤锅里会把汁水吸尽,火烧也“塌”了——就是汁水太多面皮会变得稀烂,不好看也难吃,卤煮火烧里的火烧必须是死面的。
到了现在,小肠陈的卤煮,肥肠、肺头、炸豆腐和火烧是标准内容。至于猪心、猪肝、猪肚儿之类,算是“附加”,为了丰富内容。
还有,小肠陈的字号里有“小肠”,然而食材里绝不会有它,“小肠儿”只是一个昵称,真正的小肠都是做了各类灌肠类的肠衣了,本身也不适合加进卤煮里。
![]()
至于卤煮火锅,则是小肠陈第四代传承人陈秀芳的发明。
就卤煮这道小吃而言,陈秀芳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在她手上,卤煮形成了严格的制作规范。陈秀芳将清洗、炖煮、调味等工序标准化,确保每一碗卤煮都达到“肠肥而不腻、肉烂而不糟、火烧透而不粘”的品质。
2014年,经过陈秀芳整合、规范出来的“小肠陈卤煮火烧制作技艺”,被列入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卤煮成为北京饮食文化的名片之一。
![]()
卤煮讲究烫嘴吃。传统的大锅卤煮其实是“一人食”的满足,烫嘴也就是一瞬间的享受。卤煮火锅,就把那瞬时即逝的烫嘴享受延长了,而且有了火锅,“一人食”演变成了“多人聚”的宴席,仪式感拉满,卤煮也就华丽转身从小吃变成了排面儿大餐。
卤煮火烧在小肠陈的正式叫法是“卤煮什锦火锅”,摆盘的方式也是照着什锦火锅来的。锅内猪心、猪肝、肺头、肚片、小肠、五花肉、豆腐、火烧等八种主料精致码放,以老汤炖制,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观之,赏心悦目;食之,美味可口。
![]()
所以卤煮火锅一上来,可以先盛一碗汤尝尝。撒点葱花,喝一口——咸鲜醇厚,带着香料的回香,没有丝毫腥气,暖得从胃里熨帖到全身。因为火锅时不会反复煮食材,这碗汤比传统卤煮的汤更清亮,能喝到最纯粹的卤香。
更妙的是卤煮火锅还延续了涮羊肉的火锅吃法——想吃啥就点啥,想什么时候下就什么时候下,怕肺头煮老了,就最后下;想火烧吸满汤,就早一点放。不用抢着涮菜,也不用怕煮糊,慢慢煮、慢慢吃,像老北京人聊天一样,自在又舒服,还可以感受到氛围的温馨。
![]()
最后,还可把卤煮火锅的汤用来拌面、泡饭,变成北京人常挂在嘴边的“一锅出儿”、“烫饭”,好比南北方都喜见的折箩,把“大烩菜”的终极醇厚留住……
声明:文中使用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包括封面图片均来自百度图片搜索结果,如涉及使用不当,请联系后删除。
提示:
* 本文为“食材界”原创,欢迎业内外媒体转载。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了解相关规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