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陵,大矣哉
杨海蒂
对周口的心驰神往,最早缘于老君台。文友李映华是周口鹿邑人,时不时给我发老君台的视频,不是因为贵人多忘事,而是出于他对家乡的自豪感。美好四月天,终于有了向往已久的周口之行。
夜奔周口。高铁上,同行的周口籍资深图书编辑陈红骄傲地介绍她家乡:周口素有“华夏先驱、九州圣迹”之美誉,周口是中国唯一没有山丘的地域,周口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城市,周口有淮河流域最大的内河港口,周口有世界上最壮观的庙会,周口有中国内陆最大的环城湖龙湖。为什么叫龙湖?因为它大啊……
大清早,周口第一站启程。这片中原最大的平原,这古代中原的兴盛之地,在我眼前展现的沿途景观,完全不是想象中凝固宁静的农耕图景,而是一幅车水马龙民丰物茂的巨画。
![]()
龙湖之畔,矗立着“天下第一陵”太昊陵。门外熙熙攘攘,人们摩肩接踵,十几支队列等候入内,队首都高举黄绫青龙旗,善男信女们,或手捧香楼,或肩挑花篮,人气之旺,让我惊叹。
至少在春秋时期,太昊陵就存在了。伏羲“一画开天分阴阳,推演万物定乾坤”,拉开了华夏文明的序幕,被后世推崇为“三皇之首”“人文始祖”,历朝历代君王膜拜之。汉代曾在太昊陵前建祠,唐、宋两代帝王下诏扩建陵园。现存伏羲陵为明正统年间在太昊之墟上所建,明、清王朝多次增建修葺。古往今来,多少琼台玉宇帝宫王府,在历史的进程中消弭于无形,而这座陵庙合一的太昊陵,却越来越盛大壮观。
伏羲画八卦、分姓氏、教渔猎、制嫁娶、造书契,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犹如明灯照亮历史,国人历来敬天信神尊道重德,太昊陵也成为华夏子孙寻根谒祖、祈福纳祥、旅游观光的圣地,不知从何时起,中国最古老的庙会——太昊陵庙会诞生了。
![]()
古时,太昊陵庙会由朝廷主办,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宋真宗、明太祖等开国皇帝和“唐宗宋祖”们,或颁诏建陵,或自制祝文,或亲临致祭,大施德化之道。明、清两代,前来谒陵致祭的大臣不计其数。太昊陵庙会规格之高,唯有泰山东岳庙会可以比肩。文化是一个民族与国家最本质的身份认证,时移世易,改朝换代,文化不会衰亡,太昊陵庙会由祭祀“三皇之首”演变为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其历史之久、规模之大、时间之长、人数之多,连泰山东岳庙会也望尘莫及。
我于农历二月中旬到来,躬逢其盛。
无论由官方主持还是民间举办,朝祖进香是太昊陵庙会的基本内容。进了大门,更是人山人海,到处龙旗飞舞,旗杆如林,蔚为壮观。
黄帝陵、秦始皇陵、昭陵、西夏王陵、成吉思汗陵、明十三陵、清东陵,还有安葬孔子及其后代的孔林,我都拜谒过,每一处都可谓人满为患,而太昊伏羲陵人山人海之景象,前所未见,让我震撼。
![]()
周口市委宣传部外宣办王凯杰主任说,太昊陵庙会平均每天二十多万参观人次,幸好今天不是周末,不然我们挤都挤不进去;太昊陵庙会曾以“单日参拜人数最多(82.5万)的庙会”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庙会期间,一个九平方米摊位的使用权能拍卖到数十万。
太昊陵之宏大,在陵园中无出其右。其由墓地和庙宇两大院落构成,高墙之内俗称为“紫禁城”,墙外是内城和外城,体现古代“三重天”的宇宙观,以伏羲先天八卦数理兴建,在中国帝王陵庙中绝无仅有。整个陵园建筑以陵墓为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有四座门三座殿。
第一道门午朝门,两侧八字墙、三间式大门,“开天立极”四个大字用了盛大庄严的金黄色,大开大合的布局,师古而不泥古的建筑,将气势与美感完美融合,在在彰显着它的等级威仪。人流如潮,我们稍不留神就被冲散;众声喧哗,须借助耳机才勉强听得清向导的娓娓道来:周口淮阳古称“陈”,也称宛丘,伏羲在此建都,伏羲画八卦图的灵感,就来自于淮阳龙湖中的白龟。据说这只白龟已经活了数千年,是天地间的灵兽。伏羲来到龙湖畔,看到湖中游荡的白龟,观察白龟的形态,发现其背部的纹理与天地间的阴阳五行有着密切的联系,于是,根据白龟背部的纹理,创造出了八卦图。
我有些疑惑地问,我怎么记得八卦好像是伏羲在甘肃天水创制的,传说伏羲在天水卦台山山顶仰观日月星辰、俯察山川风物,最终顿悟了天地法则,画出了八卦,我还参观过卦台山上的“伏羲城”……
![]()
帅气的向导轻轻一笑,无比坚定自信地说:“伏羲在此创制八卦无疑。为了感谢白龟的启示,伏羲在龙湖边建了一座白龟庙。湖畔有不晚于唐代建造的伏羲画卦台,历代均有修缮。湖边还有许多与伏羲和白龟有关的古寺庙,它们都是周口的文化遗产。运气好的话,您可以刷到龙湖白龟的视频。”
河南是东方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周口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之一,大哉中原,厚哉周口,他有充分的理由自信。想起对联“心在汉室原无分先主后士,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的典故,我不再作声。八卦图是易经的源头,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尊崇敬重的中华共祖。天水是伏羲诞生地,素有“羲皇故里”之称;周口是伏羲安息地,素有“羲皇故都”之称,一首一尾,共同构成伏羲文化的完整叙事,反映中华文明从西向东的发展脉络,何必辨天水周口?
钻过密密匝匝的人群,过道仪门,几百米外,是台阁式的砖拱大门:先天门。先天门也是豪气干云的大手笔,风格既传统又现代,处处继承又处处反叛,貌似相互矛盾,实则和谐统一,两者结合一起才显卓越超拔,不过象征主义大于现实主义。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拥拥挤挤一路向北,抵达太昊陵的中心门户太极门。太极门沉实厚重见素抱朴,门楣上的蓝色匾额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太昊伏羲之陵”六个大字法度严谨,闪耀着远古文明的光芒。在太极门之北,雄伟的通天殿巍然耸立,壮美得恰到好处,是一种大俗大雅的境界。再往北,就到了陵园正中的统天殿,它是整座陵园的最大建筑,宏大而雄奇,大殿的飞檐抖拱、红墙黄瓦、龙凤屋脊,蕴含深远寓意,显示神圣威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伏羲神像供奉在统天殿内,仰之如天望之如云,炎帝、黄帝、少昊、颛顼环立左右,似在执弟子礼。在庄严的器乐声中,在冲天的炮竹声中,人们络绎不绝前来焚香跪拜,虔诚地表达对始祖的崇敬。统天殿后,依次为显仁殿、寝殿、伏羲墓。显仁殿面阔七间、进深五间,高台走廊、巨柱林立,人首蛇身的女娲娘娘塑像端坐其中,散发出一种神性的魅力。寝殿是整个陵庙最高的建筑,明太祖朱元璋亲书的御碑静静矗立一旁。伏羲墓形如山丘,上圆下方象征“天圆地方”,是中国唯一的上圆下方形制的陵墓,墓前巨大的青石墓碑上,“太昊伏羲”大字依稀可辨。陵墓前的两棵古柏,两千多岁了还绿意葱茏,苍劲躯干上长出的“耳朵”,成为游人争相目睹的奇观。陵墓后的蓍草园,既有想象力又务实,乃淮阳八景之一的“蓍草春荣”,传说伏羲就是用蓍茎结合白龟龟背纹理“揲蓍画卦”的。
![]()
热闹的庙会大戏台,与肃穆的陵墓相隔不远,几个戏剧演员正在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着豫剧,台下近千观众看得津津有味。毗邻戏台的文玩展销馆,展示各种融合民族形式和地方风格的本土文创产品,它们是历史的标本,也是时代的符号,其中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口泥塑最为显目和抢手。穿过展销馆,便是“伏羲书展”,偌大的展厅十分安静,阅读者聚精会神读书,购书者专心致志挑选——对他们来说,至乐莫如读书,一年一度的伏羲书展,才是他们的年度狂欢。
从展厅出来,只见四面八方拥来的人们,还在川流不息地往里进。太昊陵东西向,也是廊回路转,同样门殿重重,有钟楼、鼓楼、三才门、五行门、东华门、西华门……随着人群蚁行一圈,至少还要两小时,而老君台已在召唤,这回就留点遗憾吧,下次再来也有借口。
太昊陵,大矣哉!
![]()
原载《中国文化报》
【作者简介】
![]()
杨海蒂,文学编审,兼任北京市朝阳区作协副主席,系“名家金散文”等多套文丛主编、三毛散文奖等多项文学奖评委。
著有文学作品多部,大量作品用作试题、教材教辅、译介国外,入选数百种选本、选刊、年鉴,部分作品被译介海外、译为多种少数民族文字。
获丰子恺散文奖、北京文学奖、孙犁文学奖、丝路散文奖、六盘山文学奖、中国•大河诗歌奖、《人民文学》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征文一等奖、上海“新都市小说奖”等多种文学奖项,长篇散文《这方热土》入选首届“全国十本生态文学好书”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