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
大豆虽不起眼,却深度牵动14亿人的“油瓶子”与“菜篮子”,是关乎日常民生的关键农产品。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2024年进口量达10503万吨,占全球贸易总量超六成,供需缺口显著,不少人疑惑,为何不单纯依赖某国进口,又为何国产大豆难补缺口?
实际上单一进口面临价格波动风险,而国产大豆受亩产低、机械化受限、耕地需优先保障主粮等现实制约。
![]()
一、中国为啥这么缺大豆?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大豆进口国,海关总署2024年数据显示,大豆进口量达10503万吨,同比增长6.5%,占全球大豆贸易总量的60%以上。
按14亿人口测算,人均年消耗75斤大豆,日均消耗近2200吨,这还未计入国内2000万吨以上的年产量,大豆消费结构中,直接食用的豆腐、豆浆等仅占15%,85%用于间接消费。
一是榨取豆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植物油消费量4094.6万吨,豆油占比48%,占植物油消费近半。
![]()
二是加工豆粕,作为核心蛋白饲料,其在猪、禽饲料中占比分别达30%、25%,2024年全国3.2亿吨饲料中消耗豆粕7800万吨,每吨饲料含240公斤豆粕。
大豆供应直接关联民生,巴西长期是我国第一大进口来源国,2023年进口6995万吨,2024年增至7464.68万吨。
其优势在于全球23%的可耕地、巴西高原2亿亩连片耕地及双季种植条件,2024/25作物季产量1.69亿吨,48%出口中国。
![]()
但2024年5月巴西洪水致运输延误,7月干旱减产,9月到岸价涨至430美元/吨,加工企业每吨亏损20-30元,单一依赖风险凸显。
拓展其他渠道遇阻:阿根廷2024年进口410.18万吨,虽较2023年增长,但受干旱影响产量有限,美国2024年进口2213.42万吨,其中10-12月达759万吨,成为重要补充。
![]()
二、国产大豆为啥难替代?
发展国产大豆面临三大现实制约,非“想种就能种”,亩产低、收益差,农民动力不足。
2024年我国大豆平均单产133.3公斤/亩,仅为美国的66%、巴西的95%,美国衣阿华州部分农场亩产甚至突破500斤。
收益差距更显著:黑龙江大豆亩产266斤,3.2元/斤售价下总收入851元,扣除种子、化肥等总成本660元,纯收入仅191元。
![]()
而当地水稻、玉米纯收入分别达700元、542元,是大豆的3.6倍、2.8倍,即便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试点田亩均纯收入500元,仍低于纯种玉米。
国际主产国依托“连片耕地+全程机械”降本:美国农场平均超1000亩,收割机日收300亩,每亩收割成本20元,巴西全程自动化,机械成本仅15美元/亩。
我国则受地理条件限制:东北占全国53%种植面积,虽北大荒机械化率90%,但78%种植户为散户,平均仅种5亩,地块分散;南方多丘陵山地,只能人工收割,一亩成本300元。
![]()
中国农科院数据显示,我国大豆亩均生产成本140美元,较美、巴分别高65%、75%,且2024年巴西大豆到岸价折算亩成本仅600元,比国产低40%。
《粮食安全保障法》明确永久基本农田重点保障水稻、小麦、玉米等口粮,我国人均耕地仅1.37亩,70%为中低产田,2024年三大主粮占65%耕地,产量达6.1亿吨。
大豆只能挤占剩余耕地,1.5亿亩种植面积仅占8.3%,且多分布在中低产田,进一步制约单产,农业农村部研究员指出,扩种大豆至3亿亩需挤占1.5亿亩主粮耕地,将致减产15%。
虽国产非转基因大豆挤压进口需求,2024年非转基因黄大豆进口92.8万吨,但自给率约16.4%,8500万吨缺口短期难补。
![]()
三、不看噱头,只算“餐桌民生账”
我国通过“多渠道采购+国内挖潜”保障供应,核心是稳住民生价格。
多渠道采购方面,2024年从俄罗斯进口61.36万吨,加拿大119.59万吨,乌克兰50万吨,进口来源扩至6国,巴西、美国、阿根廷合计占比超 96%。
俄罗斯远东陆路运输成本比海运低30%,到岸价仅390美元/吨,成为成本优势渠道。
![]()
2024年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000万亩,玉米不减产前提下亩增大豆170斤,三年累计增产480万吨;开发盐碱地100万亩,耐盐品种亩产180斤;“中黄301”等高产品种推广5000万亩,带动单产提升0.5%。
农业周期长、资源约束强,中国农大教授预测,未来5年即便单产达150公斤/亩、面积1.8亿亩,总产量仅2700万吨,自给率28%,仍需进口7000万吨以上。
核心逻辑始终不变:以最低成本保障稳定供应,稳住豆油、猪肉等民生产品价格,这比任何口号更贴合14亿人利益。
![]()
四、大豆供应背后的民生底色与务实选择
从大豆的巨额进口量到国产种植的现实制约,不难看出,我国大豆供应的每一步选择,都始终围绕“保民生、稳安全”的核心逻辑展开。
并不是不想依靠国产填补缺口,而是在“人均耕地少、口粮优先保”的国情下,必须对资源分配做出理性权衡。
当前的“多渠道采购、国内挖潜”双路径,正是这种务实思维的体现,一边通过拓展美、巴、俄等进口来源,用市场竞争压低成本,避免被单一国家“卡脖子”,确保豆油、豆粕价格稳定,最终让消费者的餐桌不受影响。
![]()
另一边通过复合种植、盐碱地开发、品种改良等技术手段,在不挤占主粮耕地的前提下,稳步提升国产大豆产能,三年累计增产480多万吨的成果,已印证这条道路的可行性。
当然国产大豆自给率的提升注定是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
但只要始终锚定“民生优先”的方向,既不盲目追求“完全自主”而牺牲主粮安全,也不依赖单一进口而放弃国产潜力,就能在保障14亿人“油瓶子”“菜篮子”的同时,逐步构建更具韧性的大豆供应体系。
毕竟对普通百姓而言,平价的豆油、稳定的肉蛋价格,远比“自主替代”的口号更实在;对国家而言,在资源约束下实现供需平衡,才是粮食安全最坚实的底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