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金钱,在儿童app里推送成人广告,这是人干的事吗?
最近,关于宝宝巴士儿歌APP弹出低俗“成人广告”的新闻,把很多家长气得不轻。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有家长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App时,开屏时会出现一些低俗擦边等少儿不宜的广告。因为这部手机平时主要是孩子用,近期自己发现手机中无故多出了很多陌生软件,才发现是孩子误点广告所致。还有家长反映,孩子误触广告后不仅自动下载软件,还遭遇无法关闭的弹窗骚扰。
![]()
随后,相关话题登上热搜。
网友纷纷对此表示气愤:“为什么给孩子看的软件能植入广告?”“孩子误点了算谁的?”
![]()
随后,宝宝巴士官方发声致歉及整改声明,表示已第一时间下线了相关广告并立即停止了和第三方合作,对负责审核的人也进行了处理,马上组建研发团队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
![]()
说实话,态度还算诚恳,下线+整改,满满的求生欲。但我想说的是,这种事情,一开始就不该发生。
作为家长来说,早教软件本来应该是我们给孩子们学习娱乐的安全天地,结果现在却成了擦边广告的泛滥区。我们本来想让孩子听听儿歌、学点知识,没想到却被各种擦边广告轰炸。有人说,这不是坑娃吗?
事实上,类似事情已经不少见。
有妈妈表示,自己去年就碰到过类似的事,会员刚过期,开屏广告直接弹出少儿不宜的内容,自己立刻卸载了,再也不敢让孩子碰。还有家长说,有次孩子被突然弹出来的“人像女鬼”广告吓哭了,怎么关都关不掉。
那么,宝宝巴士作为国内有名的早教品牌,为什么会出这种幺蛾子?说白了,还是广告变现的诱惑太大。
根据宝宝巴士的主要营收数据,公司盈利主要就是靠APP里塞广告赚钱。他们自己的招股书显示,2018到2020年,广告收入占到了总营收的七成以上,而且高度依赖头部的大客户。
根据招股书显示,其前五大客户分别是百度、谷歌、腾讯、北京万裕久鑫科技以及字节跳动。其中在2020年,单百度一家就贡献了宝宝巴士一半以上的收入。
这么依赖广告的一家公司,难免就会出现各种低俗甚至违规广告,把家长和孩子都坑了。
其实,不只是宝宝巴士,很多主打“免费”的儿童APP,背后都是靠广告联盟分成在赚钱。广告客户想要曝光,平台想要收益,那么待宰的羔羊就是用户了。
这些广告推医美、购物、抽奖、游戏,甚至直接诱导孩子下载短视频、小说等APP。孩子年龄小、分辨能力弱,又好奇心重,点进去根本不知道后果。久而久之,孩子的注意力、纯真和认知,都被这些不良内容一点点消耗掉。
有专家说,靠广告做早教,本身就挺怪的。很多广告话术、谐音梗,对儿童认知发育有害,就算没有色情内容,也会误导孩子。更别说这种擦边球广告,简直是对孩子童年的严重伤害。广告主只想流量和转化,平台只想赚钱,谁还会真正在意孩子的成长环境呢?
![]()
每次出事,企业总是第一时间道歉、下线广告,声明整改。宝宝巴士这次也不例外,但作为家长,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每次都要等到舆论爆发、家长投诉,才开始整改?难道日常没有审核、没有预警吗?
说到底,这种“求生欲”式的应对,只是企业想要损失最小化的一种妥协。只要广告变现的逻辑不变,平台考核的指标还是流量和收入,类似的危机迟早还会再来。
有网友感叹,天下苦辣鸡广告久已,弹窗广告、网页广告、app广告、跳转广告等等,很多软件开了会员照样有会员专属广告,根本没人管,烦死了。
还有人吐槽,现在的小视频,各种脏话连篇,各种露骨低俗,直播间各种妖娆的身姿、露骨的话语…乱象丛生,孩子怎么能健康茁壮成长?
宝宝巴士这次的翻车,希望能让所有做儿童数字产品的企业警醒:别再把孩子的注意力当成割韭菜的工具。做儿童产品,最重要的是有敬畏之心,别只盯着流量和利润。
毕竟,每个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马虎和侥幸都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让儿歌APP回归本真,让孩子们真正有一片干净的成长天空,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共同守护的底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