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犀利点评宝宝巴士道歉事件,儿童网络保护不能只靠危机公关
近日,宝宝巴士旗下“宝宝巴士儿歌”APP因开屏广告跳转低俗直播内容被推上风口浪尖。许多家长发现,孩子在使用这款专为儿童设计的启蒙应用时,竟会接触到成人擦边广告,甚至误触后直接进入不良页面。事件曝光后,宝宝巴士官方虽迅速致歉并承诺整改,但人民网的锐评一针见血地指出:“甩锅第三方无法服众”,企业必须为儿童网络环境的安全性承担主体责任。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儿童数字产品在商业利益与社会责任间的失衡,更敲响了行业警钟——当技术漏洞与审核机制双双失效,孩子的快乐启蒙之路该如何保障?
![]()
低俗广告的“偶然”与“必然”
根据用户反馈,此次问题广告并非偶发。早在之前,就有家长反映孩子误点广告后跳出色情内容且无法关闭的情况。宝宝巴士起初将问题归咎于“第三方广告投放”和“审核疏漏”,但人民网批评其辩解“毫无说服力”。事实上,作为拥有5亿家庭用户的儿童内容巨头,宝宝巴士旗下应用覆盖儿歌、动画、互动游戏等多元场景,本应建立严格的广告过滤机制。然而,在实际运营中,商业利益似乎凌驾于责任之上。例如,网友提到孩子因误点广告下载陌生软件,甚至手机被强制安装无关应用。这些细节表明,问题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企业价值观的偏离。
![]()
法律责任与行业监管的缺失
广告法明确规定,广告内容需健康合法,且互联网弹窗广告必须确保一键关闭。宝宝巴士的广告不仅违反内容规范,还因难以关闭而涉嫌违法。人民网强调,即便广告来自第三方,平台方也难辞其咎。近年来,监管部门持续整治问题广告,但低俗内容仍屡禁不止,根源在于部分企业缺乏执行力度。例如,宝宝巴士在事发后声称已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但若早有技术能力,为何直至问题爆发才行动?这种“事后补救”凸显了行业通病——对监管要求的敷衍应对,直至舆论压力来临才被动整改。
![]()
道歉背后的危机公关与家长信任危机
宝宝巴士的致歉声明中,提到“下线全部广告”“处理审核负责人”等措施,但其初期回应中“审核难免疏漏”的态度已激怒公众。家长们的愤怒不仅源于单次事件,更源于对品牌信任的崩塌。一位家长直言:“4岁孩子看儿歌时点出黄色广告,关都关不掉!”这种场景下,儿童心理健康直接暴露于风险中。更讽刺的是,宝宝巴士的品牌理念是“快乐启蒙”,但当低俗广告与儿歌动画同框时,“启蒙”二字显得格外刺眼。人民网对此质问:企业是否真正将孩子放在心上,而非视作牟利工具?
![]()
儿童数字安全的未来之路
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儿童网络保护需系统性升级。首先,企业必须将内容审核机制视为生命线,而非成本负担。例如,宝宝巴士称已与第三方平台沟通完善审核,但若缺乏长期监督,类似问题可能重演。其次,家长应成为监督的重要力量。律师建议,若发现违规广告,可向平台或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此外,行业需探索更健康的商业模式,例如通过会员制替代广告收入,从源头杜绝不良内容渗透。
![]()
数字时代为儿童打开认知世界的大门,但若守护者失职,这扇门后可能是陷阱而非乐园。人民网的锐评不仅是对宝宝巴士的批评,更是对全行业的警示:孩子的成长环境容不得半点妥协,唯有将责任置于利润之上,才能真正驶向“美好未来”。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