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评论
“希望生病以后能够在家门口附近、在市内或省内得到及时优质的治疗,减少在不同医院之间的奔波。”这一民生关切,近日得到了响亮的回应。10月24日,在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雷海潮表示,将在服务方向、服务模式、服务体系上再进一步作出努力和优化,“进一步加强一、二、三级医疗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协同配合,稳定二级医院运行”。
更好回应民生之盼,二级医院重要性凸显。全国1万多家二级医院,一头连着城市大医院,一头连着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区域医疗服务体系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帮扶职责。通过持续深化医改,我国二级医院公益性运行机制不断健全,医疗技术能力和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持续发展动力不断增强。然而,部分二级医院仍面临“夹心层”的生存困境:向上,难以与三级医院在技术、人才方面竞争;向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逐步增强,分流效应显现。这种“上不去、下不来”的尴尬,导致一些二级医院出现优质人才流失、服务能力弱化、运行压力增大的情况。《2023年度全国二级公立医院绩效监测分析情况通报》显示,2023年二级公立医院医护比为1∶1.5,护士配备较2022年有所降低,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医护比总体达到1∶2)仍存在较大差距;儿科医师占比5.7%,较2022年下降0.2个百分点,儿科医师短缺的情况仍然存在。这些结构性短板揭示了稳定二级医院运行的现实必要性。
二级医院稳,则分级诊疗稳;二级医院强,则群众就医获得感强。面向“十五五”,稳定二级医院运行,关乎健康中国建设根基,事关分级诊疗制度能否顺利实施,是进一步深化医改、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其中涉及二级医院“站在哪里”“往哪个方向走”“需要哪些资源”等基础问题。
答好“站在哪里”,要求二级医院跳出单个机构的视野,从整个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协同性、均衡性和韧性出发,打破“夹心层”的困局,实现向中坚力量的转变。在三级医院聚焦疑难重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筑牢网底的格局下,二级医院必须成为区域医疗的枢纽站和转换器:承接三级医院下转的康复患者,让大医院轻装上阵;带动基层提升服务能力,让小机构强筋壮骨;聚焦常见病、多发病和急危重症的规范化诊疗,成为群众信任的“家门口好医院”。唯有如此,分级诊疗的金字塔才能真正稳固。
答好“往哪个方向走”,应当明确二级医院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即除了抓好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急危重症抢救,以及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业务指导和帮扶外,也要坚持事不避难、锐意进取的改革作风,向改革要红利。比如,针对内部管理僵化、人员积极性不足、学科发展无方向等问题,建立与转型方向匹配的激励机制,打破“大锅饭”,搭建与三级医院的人才交流平台,通过专家派驻、技术协作等方式提升医务人员专业能力,避免人才流失形成“空心化”。有所不为,即要避免盲目扩张、追求“高大上”,防止与三级医院同质化竞争,真正成为区域医疗中心的有力补充和基层能力提升的坚实后盾。
答好“需要哪些资源”,重点在于完善政策保障,让二级医院有活力、可持续。部分二级医院面临人才流失、患者信任度不足、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很大程度源于改革发展的外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对此,需要政策导向更精准、投入机制更可持续、激励机制更科学;持续落实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院改革要求,在编制管理、薪酬分配、价格调整等方面给予二级医院更多政策支持;推动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强化财政投入保障,加强重点专科建设,提升急诊急救、重症医学等关键能力,稳固二级医院功能定位;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确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支付标准和报销比例,引导患者有序就医。
医疗体系的健康运行,离不开每一级医疗机构的精准定位与高效协同。二级医院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枢纽,以“稳定”为方向,不是安于现状,而是要牢牢守住区域医疗主阵地,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唯有如此,才能让群众“一般病在市县解决”的期盼有更暖心的现实回应。
![]()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
文:叶龙杰(媒体人)
编辑:李诗尧
校对:于洋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