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安徽明光:“衣嘉亲”里看共富

0
分享至

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双向奔“富” 明光有“坊”系列报道之五

安徽明光:“衣嘉亲”里看共富

人民网记者 周坤

秋末早晨八点半,安徽省明光市桥头镇的街头巷尾还有些凉意,但在镇上的“衣嘉亲”共富工坊里,已是一片热火朝天。

“哒哒哒……”几十台缝纫机轻快地运转,女工们手脚麻利地裁剪、缝合、熨烫,色彩鲜艳的布料在她们指尖翻转,一件件服装逐渐成形。


俯瞰“衣嘉亲”共富工坊。受访者供图

如今,这里充满活力,谁能想到,几年前,当地还面临劳动力外流、集体经济薄弱的困境。

汉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成松坦言,几年前,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弱劳力群体就业渠道狭窄,收入不稳定,村级集体经济也缺乏有效的增收路径。

如何将闲置的人力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激活乡村内生动力,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必须破解的课题。

经过一番深入调研,村里发现服装加工门槛相对较低,吸纳就业能力强,尤其适合女性就近就业。经过多方论证和精心筹划,在党建引领下,“衣嘉亲”共富工坊应运而生。

桥头镇党委组织委员吴平表示,这个名字寓意深刻:“衣”指代服装产业,“嘉”指的是明光市前身嘉山县,“亲”就是家乡的亲人。合在一起,谐音“一家亲”,寄托了党群同心、携手共富的美好愿景。

工坊要顺利运转,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是关键。桥头镇构建了“镇党委牵头、村党组织落实、驻村工作队助力、党员示范带动”的工作格局。

首先,村党组织积极动员,摸排有意向、有基础的留守妇女,驻村工作队发挥桥梁作用,链接企业资源,确保订单稳定。镇里协调解决场地、水电等实际问题。

得知共富工坊成立,有着十几年缝纫经验的党员王丽丽第一个报名,并主动承担起技术指导的任务。

“一开始大家手法生疏,我就一点点教,看着一件件成品从我们手里做出来,特别有成就感。”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姐妹们放下顾虑,走进工坊。

桥头镇党组织还牵头与明光市内的服装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采用“企业下单、工坊接单、村民产单”的模式,确保工坊有活干、能干好、有效益。


“衣嘉亲”共富工坊生产的服装。人民网记者 周坤摄

“衣嘉亲”共富工坊经过多年运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对于村民而言,“挣钱顾家两不误”成了现实。村民李女士一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一边笑着说:“以前想去外面打工,但放心不下老人孩子。现在走几分钟就到工坊,一个月能挣3000多块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心里踏实多了。”

据统计,目前,工坊已稳定吸纳80余名劳动力就业,人均月收入增加约2500元,熟练工甚至能拿到5000元以上,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对于村集体而言,工坊带来了持续的“活水”。

通过提供场地协调、管理服务等,村集体每年能从工坊收益中获得稳定分红,用于村级公益事业、基础设施维护等,增强了村级组织为民服务的能力。

如今,“衣嘉亲”的品牌越来越响,订单量稳步增长,工坊也在考虑引进更先进的设备,增加更高附加值的产品线。桥头镇也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推广到更多乡村,发展更多类型的“共富工坊”,让共富之花开遍全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资讯 incentive-icons
人民资讯
人民网内容聚合分发业务
485125文章数 5599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