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这辈子对咱们中国的老传统那是打心眼里喜欢,爱翻历史书,也爱看戏。早在延安那会儿,一有空儿,艺术团要是演戏,毛主席准得抽空去瞧瞧。那时候条件苦啊,文化娱乐少得可怜,就周末有点文化舞会,或者偶尔演个戏,算是给大伙儿解解闷儿。
快解放那会儿,仗打得少了,文化活动也跟着多了起来。也就是这时候,毛主席在西柏坡碰上了一位有名的京剧演员——李和曾。
![]()
京剧啊,那可是咱们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国粹呢!2006年,国家还把它列为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这些年,优秀的京剧演员是越来越难找了。新中国成立前那几十年,国家乱糟糟的,这些老传统也跟着遭了殃。
有些老文化在战乱里根本没人搭理,不管是文化本身还是传承的人,都没被当回事儿。所以解放前,好多老传统都快没了。
毛主席虽然不是唱戏的行家,但他跟戏曲那可是有深厚的感情。除了工作之余拿它解解闷儿,放松放松,他还在一次次看戏里头,无形中保护了这份珍贵的“老宝贝”。
李和曾,1921年生的,在乱世里头选择了去中华戏剧专科职业学校学京剧。学了八年,后来又拜了京腔高派的“老祖宗”高庆奎为师,钻研了三年。就是有这些坚守老艺术的“勇士”,咱们国家的老传统才能完好地传到现在,让咱们后人能瞧个全貌。
李和曾早早就参加了革命,1945年去了晋冀鲁豫根据地,加入了民主剧社。建国那会儿,他成了中华戏曲改进局京剧实验一团的副团长,后来中国京剧院成立了,他又当上了二团团长,副院长啥的。他经常跟梅兰芳、李少春、袁世海他们一起演,还多次去日本、欧洲演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那会儿,他多次去西柏坡给中央领导演,评价可好了。1949年,他还出席了中华文联第一届代表会议呢。
![]()
1945年,日本快投降那会儿,李和曾去了晋冀鲁豫解放区,加入了华北京剧团,从此告别了艺术的流浪日子。
转眼到了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开着呢,周恩来总理请华北京剧团去西柏坡演京剧。毛主席的警卫排长闫长林知道了,就跑去找毛主席说:“华北京剧团要来慰问演出了,听说演得可好了,还有名角儿呢!”毛主席一听就来了兴趣,问:“都有哪些名角儿?”闫长林说:“听说主角是李和曾,是冀南军区京剧团的,在冀鲁豫解放区可有名了。”毛主席一听不认识,就说:“哦,他可能是后来才出名的,以前的老名角儿我还知道几个,现在想看他们演戏可不容易了。”
那次慰问演出的地儿,选在了东柏坡的大礼堂。演出那天,党内的好几位大领导都来了,有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任弼时他们。毛主席那天穿着旧布衣,布鞋,手里拿着个大白茶缸,样子挺放松的,跟其他几位领导坐一块儿,专心看台上的表演。
剧团第一场演的是《宋江杀惜》,李和曾演宋江。他一开口,高腔就惊艳了全场。毛主席说:“唱得不错,我好多年没听过这种高腔须生唱戏了。”然后又说:“这个人唱得挺好,但这戏选得不太好,就是逗乐的,政治内容虽然也行,但没把主角的唱功表现出来。演啥戏,最好让主角自己挑,他觉得哪出戏唱得好,就演哪出。”
剧团的表演快结束了,最后一出是《失空斩》,李和曾演诸葛亮。毛主席一看是三国的戏,就挺感兴趣。李和曾一演,毛主席就鼓掌,还跟旁边的周总理说:“唱得真好!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能有这么高的京剧水平,真是前途无量,值得夸!”
![]()
然后毛主席又说:“这样的艺术人才,得多培养。他这是高派唱腔,高派唱腔的特点就是激昂,热情。看了这出戏,感觉挺有劲儿的。这个李和曾唱得真好,基本功扎实,表演也自如,一看就是科班出来的。”
周总理一听毛主席这么夸,就笑着说:“你说得对,李和曾是高派艺术,听说他9岁就进中华戏剧专科职业学校学戏了,毕业后又拜了高派创始人高庆奎为师,学高腔。”
毛主席一听,就说:“好啊,咱们在这儿看他们演,演得不错。等咱们进了北平,再看他们演,那时候他们肯定演得更好。”周总理一听毛主席来了兴致,就问:“主席,明天晚上想看他们演啥戏?”
毛主席还是那意思:“明天晚上我来看戏,演啥戏他们自己定,他们觉得啥戏演得好,就演啥。”
看完戏,天都黑了,毛主席跟警卫们一起回西柏坡。路上,毛主席还想着刚才的表演,就问身后的闫长林:“你们说,今天的戏演得咋样?”
闫长林也不太懂京剧,就凭感觉说:“演得不错,演诸葛亮的李和曾唱得最好,特别是他的唱腔,洪亮宽厚,听着真带劲儿!”毛主席笑着说:“这就叫高派唱腔,戏剧界有流派,他这种唱腔是高庆奎这一派的,我喜欢高派戏,越听越爱听。明天咱们还来看戏,早点来,走着来。”
他们里头有个陕西的同志,就爱看家乡的秦腔,京剧再好他也听不懂,除了武打和逗笑的情节,别的都不爱看。毛主席一听就笑了,说:“文化生活就得丰富多彩,光看秦腔就太单调了。喜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既能增长知识,也是一种艺术享受。”
![]()
毛主席虽然偏爱京剧,但对别的戏剧也挺重视。后来大家在毛主席的遗物里发现,他收藏的京剧唱片有四百多张,磁带也有快两百盘,几乎涵盖了高派、谭派、马派、麒派等十多个京剧流派,还有湘剧、晋剧、越剧、昆曲、豫剧等等好多戏曲种类。他用自己的爱好,诠释了什么叫百家争鸣,不偏不倚。
20世纪50年代初,昆曲团演了出《十五贯》,让毛主席和周总理看到了昆曲的美。那时候,这出戏可火了,可以说是毛主席“救了它一命”。
毛主席对地方戏曲也挺有见解。他觉得,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乡土人情,传承下来的戏曲肯定饱含当地特色。有一次,毛主席在湖北视察,想起湖北是黄梅戏的发源地,就提出想看一场黄梅戏。
地方领导安排了,毛主席看了当时被认为有点“黄色”嫌疑的传统黄梅戏《张二女推车》。毛主席看完说,这种有乡土气息的戏曲让人觉得亲切,接地气的剧情才能体现劳动人民的样子,不是所谓的“黄色”。
后来1969年,毛主席在杭州看了被重点改过的越剧《红灯记》,就直接说:“我不赞成把越剧改得不像越剧。每个地方的剧种都得有自己的特点,不然要那么多地方戏干啥,一个剧种就够了。”
演出的第二天,华北戏剧团准备了《孔雀东南飞》、《打渔杀家》、《哭秦庭》。李和曾演《哭秦庭》。演出结束后回西柏坡的路上,毛主席又评价说:“李和曾真不愧是高派的门徒,他唱戏、做戏、文武功夫都很扎实。”然后还跟不了解京剧的同志们介绍:“京剧界也有不同的流派,马派、谭派、梅派、高派,他们都培养出了自己的艺术家。”
这时候,同行的同志里有人说:“这么多流派,那不是乱了套了吗?”毛主席说:“戏剧界的流派,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不一定打乱仗闹独立,越是自成一派,越是得注意总结经验,提高艺术水平。”
![]()
后来,中共中央办公室搬到北京中南海后,政府经常请李和曾、李忆兰他们来中南海演出。每次有他们的演出,毛主席都会抽空去看,可见毛主席对京剧的喜爱。
1950年,李和曾在中南海给毛主席清唱了《辕门斩子》,毛主席一边听一边拍手打拍子。李和曾唱完后,走到毛主席身边,毛主席看着他说:“你参加党组织了吗?”
李和曾有点紧张,赶紧说:“我是1949年参加的,时间还短。”毛主席一听高兴了,鼓励他说:“要想唱好古装戏,就得多读历史,好好研究历史事实和古代人的言行举止。”
毛主席不光爱听京剧、看京剧,对京剧里的知识也挺了解。比如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他都懂。后来有一次,李和曾给毛主席清唱了高派的代表作《逍遥津》,毛主席对他说:“解放以后,演员们就得唱高歌,黄钟大吕,别阴沉沉的。高派的唱法是好的,所有的流派,包括高派,都得继承,也得发展。”李和曾把毛主席的话记在心里了,决心要把京剧高派发展下去。
关于《逍遥津》,毛主席还听过中国戏曲学校的学生唱,但李和曾唱的这出戏在毛主席脑海里印象挺深。他就问学生:“你们这出戏是谁教你们唱的?”学生回答里没提李和曾,毛主席就直接建议学生可以找李和曾学学。后来李和曾知道毛主席的用心后,挺感动,就去学校认真地教了学生们这出戏。
毛主席听戏的时候,注意力可集中了。有人可能觉得毛主席听戏就只是听演员的唱腔好不好,但其实,关于每出戏的故事,毛主席都认真分析过。有一天,李和曾唱《李陵碑》,唱到需要反二黄唱腔的时候,毛主席幽默地说:“杨老令公八个儿子死了四个,发发牢骚是可以的,但总的来说,他还是忠心报国、坚贞不屈的将领。所以我觉得不宜唱得太悲。你现在唱得有悲有愤,是对的,应该这么唱。”
![]()
后来,李和曾再次为毛主席清唱这部戏的时候,毛主席问:“上次你唱的《李陵碑》中,有一句唱词是‘方良臣与潘洪又生机巧’。我听后查了查资料,没查到方良臣这个人,是不是改为‘魍魉臣贼潘洪又生机巧’?”李和曾明白毛主席的意思,要追求真实性,就痛快地改了。
毛主席对李和曾的指点还不止这些。有一次,毛主席对李和曾说:“现在四平调还能听到,反西皮却很少听到了。”李和曾一听,就赶紧排了一出《哭灵牌》,把里面刘备的唱腔用反西皮转快板的唱法,这样既继承了传统,又不会拘泥于传统,在原本剧本的基础上加了点创新。
李和曾给毛主席唱京剧的次数可多了。1963年冬天,中南海被雪盖得严严实实的。在这寒冬里,李和曾又来到中南海见毛主席,他准备当面跟毛主席汇报他排演现代戏《千万不要忘记》的情况。
在交谈中,李和曾还为毛主席演唱了青年工人丁少纯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侵蚀、走上了邪路,引起了他父亲丁海宽的深思那一段。在唱腔的选择上,李和曾用了二黄慢二六,板头活,行腔细腻,起伏大,表现了人物的复杂心情。
毛主席听后挺高兴,鼓励他们继续在演出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新编一些历史戏和现代戏。李和曾的努力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他挺激动,继续大力发展京剧的理想也更坚定了。
毛主席不光在李和曾的事业上给他提点,生活上也没少关心他。毛主席听说李和曾有点高血压,就特地问他是不是这样。李和曾一听毛主席这么温暖,眼睛就湿润了。他说:“是的主席,有点高血压,不过没事。”毛主席劝他别守旧,要相信现代医学。然后还贴心地给了他一份中医有效治疗高血压的医方。
![]()
李和曾不光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和戏曲表演,还积极找有潜质的徒弟,对爱好京剧的人毫不吝啬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李和曾的一生中,有两位老师,一位是传道授业的高庆奎老师,另一位就是给他指点迷津的毛主席了。毛泽东对戏曲改革工作非常上心,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1976年,伟大的毛主席离开了我们,李和曾得知后悲痛欲绝,自己最好的导师就这样走了。李和曾随后大病了一场,半个多月没能下床。在共和国那段黑暗的日子过去后,李和曾再次拿起了画笔,在新编的历史剧《闯王旗》中,主演了率领农民起义的李自成,他以这样的方式纪念毛主席,纪念毛主席对他、对京剧的真挚感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