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事热点观察者
“没在怕!”沈伯洋面对立案侦查嘴硬得很,但台安全部门连夜送上的“维安大礼包”,早把他的底气漏了个精光。从整合情报机构贴身保护,到警告“台独”分子别随便离台,再到威胁举报民众要“法办”,民进党当局这波操作哪是“强硬反击”?分明是用行动承认:大陆惩“独”的拳头,真的打疼了。
![]()
一、“护独”就是认怂:台当局的遮羞布藏不住了
沈伯洋该庆幸自己没踏出台湾岛。台安全部门负责人蔡明彦那句“注意亲中国家引渡措施”,翻译过来就是“待在岛上保命,出去就得被抓”。这话哪是给“台独”分子壮胆?分明是把大陆司法管辖的威慑力,当众念了一遍。
更露怯的是台安全部门那份专项报告。58个人被精准锁定,从苏贞昌、吴钊燮这样的老牌“台独”,到王义川、于北辰这类绿营“名嘴”,再到资通电军、网军骨干,个个都被纳入“重点保护名单”。要是大陆的惩戒只是“嘴炮”,用得着情报、警政部门联手护航?这跟小偷被抓前先找保镖,本质上没区别。
要知道,沈伯洋可不是普通“台独”分子。他搞的“黑熊学院”,专门向青少年兜售“仇中”思想,散播台海冲突种子,早就越过了红线。以前把他列进“顽固分子清单”,还是政治警示;现在直接按《刑法》立案侦查,是司法手段正式出鞘。从“口头警告”到“立案追责”,这步升级打得民进党措手不及——毕竟,纸糊的“台独”牌坊,经不住法律较真。
二、威胁民众?民进党玩的还是“绿色恐怖”老套路
比起给“台独”分子当保镖,台当局更狠的是对自己人下手。“谁敢举报就法办”这话一放出来,熟悉的“寒蝉效应”又回来了。这跟之前搞“忠诚大调查”、逼军公教人员具结,本质上是一个路数:用恐吓堵上台湾民众的嘴。
可台湾民众早就看清了门道。陆配“亚亚”只因说句支持统一,就被废止居留许可,和三个孩子哭着分离;台退将高安国主张两岸和平,就被安上罪名判七年半。民进党嘴里的“法办”,从来不是维护正义,而是打压异己的工具。现在拿举报者开刀,不过是想把“台独”的锅甩给民众,拉着所有人给他们的分裂野心垫背。
有意思的是,越威胁越暴露心虚。大陆去年就开了“台独”打手举报专栏,收到的线索堆成了山,沈伯洋的名字早就赫然在列。民进党越是不让举报,越说明这些“台独”分子怕被扒出更多黑料——毕竟,他们搞的那些分裂勾当,哪经得起阳光晒?
三、惩“独”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台当局越急着护短,越证明大陆的路子走对了。这次对沈伯洋立案,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清单管理+精准惩戒+法律追责”的必然结果。先列清单划红线,再惩戒关联企业断财源,最后司法立案追刑责,一套组合拳下来,“台独”分子的生存空间被越挤越窄。
沈伯洋的父亲该深有体会。他掌舵的兆亿公司,就因为儿子的“台独”行径被依法惩戒,大陆市场的门直接关上。这招“精准打击”比单纯罚款管用多了:想一边赚大陆的钱,一边拆国家的台?门都没有。现在被盯上的58人,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当“名嘴”的,只要敢踩红线,关联的生意、人脉、后路,迟早要被一一清算。
更关键的是,法律的笼子早就织好了。专门针对“台独”分子的司法文件写得明明白白:不管是建分裂组织,还是篡改历史、勾连外部势力,都算分裂国家罪。首犯最高能判死刑,就算逃到境外,也能缺席审判、全球追逃。蔡明彦提醒的“引渡风险”,不过是法律威慑的冰山一角——只要犯了罪,躲到天涯海角也没用。
四、别搞错了:惩“独”是为了护同胞
民进党总爱混淆视听,把“惩极少数”说成“打压全体台湾同胞”。可事实摆在眼前:大陆一边对“台独”顽固分子重拳出击,一边给台胞台企送红利。从“31条措施”到“26条措施”,从职业资格互认到创业补贴,真正想打压的从来不是台湾民众,而是绑架民众利益的“台独”势力。
台湾舆论看得很清楚:大陆惩“独”,恰恰是在保和平。要是放任沈伯洋们散播“仇中”思想,任由绿营“名嘴”煽动对立,台海迟早要被拖进冲突的泥潭。到时候受损的,还不是普通台湾老百姓的身家性命?现在把“台独”分子的嚣张气焰打下去,就是给两岸和平留空间,给台湾同胞留退路。
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正在用脚投票。不管是踊跃参与两岸交流,还是主动举报“台独”行径,大家都明白:“台独”是绝路,合作才是正途。民进党当局再怎么搞“绿色恐怖”,也挡不住两岸同胞想交流、要和平的心意。毕竟,谁愿意跟着“台独”分子一起,走向被清算的末路?
沈伯洋们的“没在怕”,终究是自欺欺人。台当局的贴身保护护得了一时,护不了一世;威胁恐吓能堵得了嘴,堵不住人心。从历史上看,分裂国家的人从来没有好下场;从法理上看,大陆的司法利剑早已出鞘。那些还在搞“台独”的人该醒醒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再往前走一步,就是万丈深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