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光’字要拖长些,带着几分清辉的柔;‘霜’字声调往下沉,藏着思乡的凉。”重阳节前夕,青岛市图书馆尼山书院讲堂里,80岁的吴迅正站在讲台上,手把手教一群老年学员吟诵唐诗。自2005年退休后扎根社区授课,到如今身影遍及青岛的幼儿园、小学、中学乃至中国海洋大学的课堂,吴迅的吟唱教学之路已走过16个春秋。若算上少年时的自学、青年时的实践,他与中华传统诗词吟唱的缘分,早已跨越半个多世纪。
![]()
童年种下吟唱籽
吴迅与吟唱的缘分,始于姥爷的聊斋故事。“姥爷上过私塾,闲时给我讲《聊斋志异》,从不用‘说’的,全是‘唱’着讲。”忆起童年时光,老人眼中泛起笑意。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的年代,昏黄的煤油灯下,姥爷拖着长调的吟唱声是最好的睡前故事——讲《聂小倩》时,声调婉转,带着几分鬼魅的空灵;说《崂山道士》时,又添了几分诙谐的顿挫。
“那时候不懂什么是‘吟唱’,只觉得这些句子像歌一样,念起来顺口,记起来也牢。”吴迅说,姥爷告诉他,中国的汉字本就是“带着旋律出生的”,平、上、去、入四声里藏着天然的节奏,古人读书从不是平铺直叙,而是用声调的起伏传递情感。耳濡目染间,吴迅开始模仿姥爷的腔调念古诗,从《静夜思》到《木兰辞》,从《论语》片段到楚辞名句,吟唱渐渐成了他童年最痴迷的“游戏”。
上世纪60年代,吴迅入伍,闲暇时仍不忘吟唱。午休时,他会偶尔轻声吟诵杜甫的《登高》,借“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排解工作的疲惫;战友聚会时,他用轻快的调子唱《将进酒》,让“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情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那时候没人懂这是‘传统文化’,只当是我嗓门大、爱念叨,可我自己知道,这些调子能安我的心。”
![]()
退休后深耕讲台
尽管痴迷吟唱多年,但吴迅真正将其作为“事业”来做,始于2009年。这一年,国家开始大力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吟诵”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范畴。“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得好几宿没睡好。”吴迅说,在此之前,他总觉得自己的坚持像是“孤军奋战”,很多人觉得吟唱“老土”“过时”,年轻人更是对此毫无兴趣。
退休后,吴迅主动联系社区居委会,提出免费开设吟唱班。“一开始只有3个人来,都是跟我差不多大的老街坊,抱着‘凑凑热闹’的心态。”吴迅没有气馁,他从最基础的声调教起,用生活化的语言解释“平声长、仄声短”的道理:“‘妈’是平声,念起来要舒展,像妈妈的怀抱;‘马’是仄声,声调要短促,像小马跑过的脚步声。”
随着口碑传开,青岛多所学校向吴迅抛来橄榄枝。从幼儿园的“古诗吟唱启蒙课”,教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唱《咏鹅》;到小学的课后服务班,带着学生们编排吟唱情景剧;再到中学的传统文化社团,指导学生结合现代音乐改编吟唱调;甚至中国海洋大学的中文系也邀请他去讲课,让大学生们感受传统吟唱的魅力。
![]()
“给小学生上课,要多带动作,比如唱《悯农》时,让他们模仿农民插秧的样子,记起来更快;给大学生上课,就要深入讲声调里的文化内涵,比如‘关关雎鸠’的‘关关’,叠词的吟唱要带着反复的韵律,体现《诗经》的质朴。”吴迅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调整教学方法,十几年下来,教过的学生上万人,其中既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牙牙学语的孩童。
“我今年80岁了,只要身体允许,我就会一直教下去。”吴迅说,他最大的愿望是把自己整理的吟唱谱子和教学经验传承下去,“现在已经有几个年轻老师跟着我学习,他们有文化、有想法,能把吟唱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更多年轻人喜欢上这门艺术”。
谈及吟唱的未来,吴迅充满信心:“传统文化就像一棵大树,只要根还在,就会枝繁叶茂。吟唱就是这棵大树上的一片叶子,藏着中国人的情感和记忆。我希望能用自己的声音,让更多人听见这片叶子的沙沙声,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执着追求与传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岛的土地上,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半岛全媒体记者 仲维莉)
来源:大众·半岛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