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亚洲4大平原,中国独吞俩,剩下2个老祖宗为啥没拿下?

0
分享至

亚洲陆地面积辽阔,平原像一块块绿色的翡翠,散落在大地之上。其中,有四块平原格外显眼,被称为 “亚洲四大平原”。

它们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恒河平原。有意思的是,前两块稳稳地落在中国版图里,后两块却与古代中国擦肩而过。


有人说,是老祖宗打不过?其实不然。翻开史书会发现,没拿下这两块平原,藏着地理、气候、文明等多重密码,比 “打不打得过” 复杂得多。

一、中国的两大平原:养出文明的 “沃土”

东北平原:黑土里长出来的 “粮仓与王朝”

东北平原,面积约 35 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平原。这里的黑土,像被大自然撒了一层黑色的金粉,有机质含量是普通土壤的好几倍。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学家在吉林白城发现的青山头遗址,出土了距今 6000 多年的石器和陶器,证明当时的人已在这片黑土上种地、捕鱼。

但真正让东北平原 “发光” 的,是辽、金、清三个王朝。公元 916 年,耶律阿保机建立辽国,把东北平原当成 “龙兴之地”,在这里发展农业和畜牧业,粮食多到能接济草原部落。

到了清朝,东北平原更是成了 “战略粮仓”。康熙年间,为了应对沙俄的威胁,朝廷组织汉人 “闯关东”,开垦黑土。短短几十年,东北平原的粮食产量翻了三倍,支撑起清朝对北方的防御。

现代历史学家翦伯赞评价:“东北平原的黑土,不仅养出了粮食,更养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走向的王朝。”

华北平原:中原文明的 “摇篮”

华北平原,面积约 30 万平方公里,被黄河、淮河、海河三条大河冲积而成。这里的土是黄土,细腻松软,一锄头下去就能种庄稼。

早在 8000 年前,这里就有了农业文明。河南新郑的裴李岗遗址,出土了最早的石磨盘和石磨棒,当时的人已经会加工谷物。到了仰韶文化时期,华北平原上的村落像星星一样多,人们住着半地穴式房屋,种着粟和黍。

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王朝,都把都城建在华北平原。夏朝的二里头遗址(今河南偃师),有宫殿、青铜作坊,是当时东亚最大的城市;商朝的殷墟(今河南安阳),出土的甲骨文,记录了中国最早的文字。

汉朝以后,华北平原更是 “天下粮仓”。汉武帝时期,这里一年能上缴粮食三千万石,支撑起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即使到了唐朝,长安的粮食,有一半来自华北平原的漕运。


历史学家范文澜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明的根,没有这片平原,就没有中原王朝的辉煌。”

二、西西伯利亚平原:老祖宗 “看不上” 的苦寒之地

先看地理:零下 40 度的 “生命禁区”

西西伯利亚平原,面积约 260 万平方公里,是亚洲最大的平原,比中国的东北、华北平原加起来还大 6 倍。但这片平原,却被大自然裹上了 “冰壳”。

这里冬季平均气温零下 40 度,最低能到零下 67 度,连呼气都会冻成霜。地面下是永久冻土,最深的地方有 1500 米,像一块巨大的冰疙瘩。夏天的时候,表面的冻土融化,变成泥潭,人走上去会陷进去。

这样的地方,根本没法种地。古代中国是农业文明,衡量土地好坏的标准,就是能不能种庄稼。西西伯利亚平原连草都长不好,更别说种粟、麦了。

元朝时候,耶律楚材跟着成吉思汗西征,路过西西伯利亚南部。他在《西游录》里写:“这里夏天也飘雪花,地面全是冰,人住的帐篷里,晚上得烧三堆火才能不冻僵。”

再看历史:游牧民族都 “绕着走”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比如匈奴、突厥、蒙古,向来喜欢逐水草而居。但他们的活动范围,大多在蒙古高原,很少往西西伯利亚去。

为啥?因为蒙古高原虽然冷,但有草原,能放牧;西西伯利亚平原连草原都没有,只有苔原和森林,牛羊吃的草都找不到。匈奴冒顿单于时期,曾派使者去西西伯利亚,结果使者回来报告:“那边除了雪,就是熊,连人都见不到几个。”

清朝时候,沙俄开始向东扩张,占领了西西伯利亚平原。当时清朝正在和噶尔丹打仗,康熙皇帝召集大臣商量:“要不要夺回西西伯利亚?”

大臣索额图摇头说:“那地方是不毛之地,拿回来也没用。不如和沙俄签个条约,让他们别犯东北,咱们保住龙兴之地就好。”

于是,1689 年,《尼布楚条约》签订,清朝承认沙俄对西西伯利亚的占领。这不是打不过,是觉得 “没必要”—— 一块不能种地、不能放牧的地方,拿来干嘛?

后人评价:农业文明的 “扩张极限”

现代历史学家黄仁宇说:“古代中国的疆域扩张,有一条隐形的线 ——400 毫米等降水量线。这条线以东,能种地,就纳入版图;以西,不能种地,就很少过问。西西伯利亚平原,连 200 毫米降水量都不到,自然不在老祖宗的眼里。”

其实,不止中国,其他农业文明也一样。比如古埃及,只占领尼罗河两岸能种地的地方;古巴比伦,只守着两河流域。对农业文明来说,“有用” 比 “大” 更重要。

三、恒河平原:被 “大山” 挡住的 “富庶之地”

地理障碍:喜马拉雅山的 “天堑”

恒河平原很富庶,面积约 51.6 万平方公里,气候湿热,一年能种两季水稻,自古就是 “粮仓”。但它和中国之间,隔着一座巨大的 “墙”—— 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 6000 米以上,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8848 米。山上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别说军队了,连商人都很难过去。

唐朝时候,玄奘去印度取经,走的是西域路线,绕开了喜马拉雅山。他从长安出发,走了两年多,翻过高昌故城、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帕米尔高原,最后才进入恒河平原。


他在《大唐西域记》里写:“翻越雪山的时候,风像刀子一样刮脸,脚下的冰随时会裂。有好几次,我差点掉进冰缝里,全靠徒弟拉着才活下来。”

就算有人想从云南走,也难。云南那边是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隔山不同天,隔河不同语”,军队走进去,很容易迷路,还会遇到瘴气。

明朝时候,郑和下西洋,曾到过印度西海岸。但从海上到恒河平原,得溯恒河而上,河道弯曲,还有暗礁,大型船只根本没法走。郑和的船队只能在海边停泊,和当地小国做贸易,没法深入恒河平原。

历史因素:远距离征服的 “高成本”

恒河平原不仅有地理障碍,还有强大的文明。比如公元前 3 世纪的孔雀王朝,阿育王时期有几十万军队,还修建了完善的城池和防御工事。

古代中国虽然强大,但远距离征服的成本太高。汉朝时候,卫青、霍去病打匈奴,要动员全国的粮草,还得修长城、通西域,打了几十年,国力都快耗空了。

如果要打恒河平原,得跨过高山或大海,粮草运输根本跟不上。唐朝最盛的时候,势力范围到了西域、中亚,但对印度,只派过使者。比如贞观年间,王玄策出使印度,遇到印度国王被杀,他借吐蕃的兵报仇,但这只是 “临时帮忙”,不是征服。

元朝时候,蒙古帝国征服了印度,建立了莫卧儿王朝(不过莫卧儿王朝是 16 世纪帖木儿后裔建立的,元朝没直接统治恒河平原)。但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他们擅长骑兵长途奔袭,和中原王朝的策略不同。

中原王朝更注重 “天朝上国” 的朝贡体系。比如明朝,印度的琐里、古里等小国来朝贡,明朝就赏赐他们财物,觉得 “只要他们承认我是老大,就没必要打他们”。

文化差异:“水土不服” 的统治难题

就算老祖宗真的拿下了恒河平原,统治起来也很难。恒河平原的宗教、习俗和中国完全不同。这里信印度教、佛教,有种姓制度,和中原的儒家文化差异巨大。

唐朝时候,玄奘在恒河平原看到:“这里的人不拜皇帝,拜婆罗门;不吃猪肉,只吃牛羊肉;还把牛当神,谁杀牛就会被处死。”

如果中原王朝统治这里,要改他们的习俗,肯定会引发反抗。比如元朝统治中原,因为改习俗,引发了很多起义;清朝统治汉族,也因为剃发易服,遭到抵制。

历史学家钱穆说:“古代中国的统治,讲究‘以夏变夷’—— 用中原文化改造其他民族。但恒河平原的文化太强大,根本改不动。与其费劲统治,不如让他们朝贡,这样更省心。”

结语:老祖宗的 “智慧”—— 不贪 “无用之地”

回头看,老祖宗没拿下西西伯利亚平原和恒河平原,不是能力不够,是有自己的 “算盘”。

对古代中国来说,疆域扩张不是 “越多越好”,而是 “越有用越好”。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能种地、能养人,能支撑王朝的运转,就纳入版图;西西伯利亚平原不能用,恒河平原拿不到、不好管,就顺其自然。

这不是 “懦弱”,是农业文明的 “理性”。就像农民种地,不会去种石头地,只会种肥沃的土地 —— 把有限的精力,放在 “有用” 的地方,才是长久之道。

现在,我们看亚洲四大平原,会发现老祖宗的选择很明智。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至今仍是中国的 “粮仓”,养活了几亿人;西西伯利亚平原,现在主要产石油和天然气,古代用不上;恒河平原,现在人口密集,问题也不少。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 —— 很多时候,“没拿下” 不是遗憾,而是另一种 “正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演都不演了?李连杰、洪金宝变化突出,疑“血液净化”,牵连成龙

演都不演了?李连杰、洪金宝变化突出,疑“血液净化”,牵连成龙

白面书誏
2025-11-10 17:15:40
两省常务副省长调整

两省常务副省长调整

上观新闻
2025-11-10 20:49:02
高市早苗再踩红线,遭我国外交官‘斩首’警告

高市早苗再踩红线,遭我国外交官‘斩首’警告

天真无牙
2025-11-10 12:10:24
参观诺坎普,梅西:我回到了我怀念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能回来

参观诺坎普,梅西:我回到了我怀念的地方,希望有一天能回来

懂球帝
2025-11-10 18:17:17
港星演唱会集体崩盘:黎明、林忆莲、谭咏麟、林子祥都扛不住

港星演唱会集体崩盘:黎明、林忆莲、谭咏麟、林子祥都扛不住

港剧叔
2025-11-10 09:33:46
吴亦凡狱中突死亡尸体疑遭秘密处理北京当局至今未澄清引全球猜测

吴亦凡狱中突死亡尸体疑遭秘密处理北京当局至今未澄清引全球猜测

荒野纪实
2025-11-10 16:11:30
中国移动eSIM新政:机卡锁定、跨境禁用......

中国移动eSIM新政:机卡锁定、跨境禁用......

电脑报
2025-11-10 18:17:53
高市早苗暗示武力介入台海可能性,外交部:性质和影响极其恶劣

高市早苗暗示武力介入台海可能性,外交部:性质和影响极其恶劣

澎湃新闻
2025-11-10 15:42:27
陪睡陪玩只是小场面!撒谎、嫉妒、诬陷,白百何的私心藏不住了

陪睡陪玩只是小场面!撒谎、嫉妒、诬陷,白百何的私心藏不住了

叶公子
2025-11-10 19:57:30
烟台宝马车女司机死得太惨!知情人:家里有小朋友在等她下班回家

烟台宝马车女司机死得太惨!知情人:家里有小朋友在等她下班回家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09 20:05:54
1999年小朋友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中国船舶回应

1999年小朋友捐款140元给国家造航母,中国船舶回应

界面新闻
2025-11-10 19:36:04
台独沈伯阳再遭大陆重击,吓得瑟瑟发抖!

台独沈伯阳再遭大陆重击,吓得瑟瑟发抖!

新动察
2025-11-10 15:56:07
全运会男子400自:张展硕破世界青年纪录,孙杨潘展乐无缘领奖台

全运会男子400自:张展硕破世界青年纪录,孙杨潘展乐无缘领奖台

全景体育V
2025-11-10 19:14:06
全运男足大冷?3大热门均无缘决赛!众国脚拉胯,徐根宝+韩鹏留憾

全运男足大冷?3大热门均无缘决赛!众国脚拉胯,徐根宝+韩鹏留憾

我爱英超
2025-11-10 22:10:41
俄加密货币富翁殒命迪拜:夫妇二人遭绑架勒索,被肢解后埋尸沙漠,8名俄公民涉案

俄加密货币富翁殒命迪拜:夫妇二人遭绑架勒索,被肢解后埋尸沙漠,8名俄公民涉案

红星新闻
2025-11-10 16:09:43
九江一架风力发电机叶片空中断裂,目击者称“玻璃纤维满天飞”,当地:正在处理

九江一架风力发电机叶片空中断裂,目击者称“玻璃纤维满天飞”,当地:正在处理

极目新闻
2025-11-10 11:38:48
36岁大二学生唐尚珺组建团队直播带货,当事人:只是个课余兼职,选品自己会先试用

36岁大二学生唐尚珺组建团队直播带货,当事人:只是个课余兼职,选品自己会先试用

极目新闻
2025-11-10 21:51:09
紫牛热点|绝味鸭脖标价方式遭吐槽:半斤鸭舌89元,消费者结账直呼太贵

紫牛热点|绝味鸭脖标价方式遭吐槽:半斤鸭舌89元,消费者结账直呼太贵

扬子晚报
2025-11-10 19:59:10
认真刷完曾医生和祖院长的视频,谁看了不说一句窒息?

认真刷完曾医生和祖院长的视频,谁看了不说一句窒息?

诗意世界
2025-11-10 18:51:56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用”导弹

乌克兰全黑了!核打击前最后警告,俄军发射13枚“全球禁用”导弹

壹知眠羊
2025-11-10 14:21:08
2025-11-10 23:27:00
小豫讲故事 incentive-icons
小豫讲故事
谈奇闻野史,做杂牌作者。
1721文章数 771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头条要闻

25岁东北女孩参加海岛求生赛35天瘦28斤:吃了50只老鼠

头条要闻

25岁东北女孩参加海岛求生赛35天瘦28斤:吃了50只老鼠

体育要闻

战绩崩盘!东契奇交易余震撕裂独行侠

娱乐要闻

51岁周迅的现状 给中年女性提了个醒?

财经要闻

北大医药董事长被抓 巨额资金去向不明

科技要闻

荷兰“玩脱”后,大众本田终于拿到芯片了

汽车要闻

智能又务实 奇瑞瑞虎9X不只有性价比

态度原创

房产
数码
家居
本地
公开课

房产要闻

封关倒计时!三亚主城 2.3 万 /㎡+ 即买即住,手慢无!

数码要闻

华为 FreeBuds Pro 5 悦彰耳机首过星闪 L2HC 编解码测试

家居要闻

四方食事 不过人间烟火

本地新闻

这届干饭人,已经把博物馆吃成了食堂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