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贤祠门前500年树龄的槐树
10月15日,持续几日的雨水短暂停歇,蒲城县博物馆的五棵古树仿佛被重新唤醒。湿漉漉的树干泛着深褐色的光泽,枝叶间缀满水珠,风一过便簌簌落下,像在抖落千百年的尘埃。阳光穿过云层,斑驳地洒在青砖琉璃瓦的古建筑上,与古树的枝叶交织成一幅流动的画卷。
蒲城县博物馆是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蒲城文庙为馆址于1990年6月对外开放。这五棵古树分列于蒲城县博物馆的不同方位,从南往北依次为六龙壁西侧750年树龄的槐树、泮水池北侧1500年树龄的侧柏、乡贤祠门前500年树龄的槐树、西廊房前500年树龄的侧柏和大成殿前东侧700年树龄的侧柏。五棵古树如同五位沉默的史官,以年轮为笔,以枝叶为卷,在文庙的晨钟暮鼓中,记录着蒲城的千年文脉与沧桑。
蒲城文庙,初建于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是陕西省较早建造的一座文庙。宋、元、明、清时期对该庙均有维修和扩建,其中明朝时参照唐朝制度对文庙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现在占地近1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占到三分之一的古建群。
吴桂英1997年到蒲城县博物馆工作,现为副馆长。据她介绍,文庙是弘扬儒家文化的场所。唐贞观年间,各地兴建文庙,之后大多遭到毁坏,而蒲城文庙因曾经作为地方政府的办公场所而得以相对完好地保存。
“过去有‘建庙栽树’的说法,通常是对称分布,这五棵树的对应方位起初应该有树,可能是后期死掉了。槐树、柏树都是我国北方常见树种,尤以柏树象征坚贞、高洁和长寿,契合儒家对君子品格的推崇,是对孔子精神的致敬。”吴桂英说道。
再看这五棵古树。750年树龄的槐树与明代万历四十四年所建的六龙壁几乎并排,相隔一米左右。它的平均冠幅最大,东西冠幅约12米、南北冠幅约14米,树高约10米,有两人合抱之粗,树根部分突出地面二三十厘米,向西南延伸,树分三大枝,枝繁叶茂。1500年树龄的侧柏比它约高2米,树干一人合抱有余。500年树龄的槐树最为粗壮,高约15米,胸径5米多,一大枝向上、三小枝向东、西、北三个方向生长。500年树龄的侧柏最细,胸径1.7米,树高约15米,树干向西南方向倾斜。700年树龄的侧柏最高,约23米,向西北方向稍微倾斜。
蒲城县林业局干部王乐介绍,今年5月,他们对蒲城县博物馆内五棵古树采取“一树一策”复壮救助,主要措施包括树洞修复、支撑加固、叶部复壮、根部复壮、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让古树更好地生长。
古树不语,却见证了文庙的沧桑变化,镌刻了蒲城的文脉绵长。它们的年轮里藏着未说的故事,枝叶间摇曳着不灭的生机,既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未来的守望者。(来源:渭南日报 记者 白冰涛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