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回顾:3.7亿投资5年即遭接管
2025年10月,甘肃岷县一起民营企业被强行接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通过政府招商引资,与岷县政府签订了30年供热特许经营协议,累计投资达3.7亿元。然而仅运营5年后,当地住建局便以一纸《接管通知书》强行接管企业。
![]()
类似事件并非孤例。山东博兴一家运营15年的民营供热企业也遭遇相同命运——在被接管前曾获住建局表彰,却突然被指"供热不达标"。两起事件中,政府部门的接管理由都遭到企业方的有力反驳:甘肃宏源公司提供的投诉数据显示,其投诉率在当地23家供热企业中排名倒数第二;而亏损原因中,"人情关系户"欠费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法律争议焦点:程序与实体双重质疑
从法律视角看,此类事件存在多重争议点。首先是程序正当性问题。甘肃案例中,政府部门先发律师函,一个月后才补发《接管通知书》,程序上存在明显瑕疵。《行政强制法》明确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应当遵循法定程序,包括事先告知、听取陈述申辩等基本环节。
![]()
其次是实体合法性质疑。政府部门提出的接管理由如"资不抵债"、"投诉率高"等,与企业提供的数据存在明显出入。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5月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明确规定,民营经济组织的财产权利和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征收、征用财产必须严格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进行。
特许经营协议作为行政协议,其解除应当符合《民法典》和《行政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单方变更或解除协议必须基于公共利益需要,且需给予合理补偿。而当前案例中,企业数亿元投资面临"打水漂"风险,补偿机制却未见明确安排。
深层症结:权力任性下的营商环境隐忧
这些事件折射出更深层次的治理问题。一方面暴露了部分地方政府"重招商轻履约"的倾向——热情引进投资时承诺优厚条件,运营中却疏于维护公平市场环境(如未能有效解决"人情欠费"问题),出现问题则选择简单粗暴的接管方式。
![]()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基层治理中"权力任性"的风险。供热作为民生领域,确实涉及公共利益,但这不能成为随意干预企业经营自主权的借口。特别是在企业提出有力反驳证据的情况下,更应当通过听证、第三方评估等程序审慎决策,而非仓促接管。
值得注意的是,这类事件发生在《民营经济促进法》实施仅五个月后,与法律"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的立法精神形成鲜明对比,对民营企业信心造成严重冲击。
制度完善:构建民营企业"安全感"的四大支柱
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需要构建系统化的制度保障:
程序正义机制:完善行政强制措施的事前告知、听证程序,确保企业充分行使陈述申辩权。对特许经营等长期协议,应当建立变更解除的特别程序要求。
补偿标准体系:制定行政接管等情形下的补偿计算标准,明确包含预期收益在内的全面补偿原则,避免企业合法权益受损。
纠纷解决渠道:建立高效的特许经营纠纷仲裁机制,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的法律救济途径,降低维权成本。
监督问责制度:对违法实施行政强制的行为建立追责机制,同时将政府履约情况纳入营商环境评价体系。
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其财产权保护直接关系到经济活力和创新动力。当"招商引资"变成"关门打狗",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利益,更是整个社会的法治信仰和市场信心。在法治框架下明晰权力边界,让民营企业真正吃下"定心丸",才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治本之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