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阻止技术浪潮,但我们能选择如何乘风破浪。”一、制度才是“看不见的手”
2024年12月8日,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主礼堂。
当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家为什么会失败》作者达龙·阿西莫格鲁走上讲台,台下掌声雷动。
他的问题,直击全球经济的灵魂——
为什么有的国家富裕,有的国家贫穷?
为什么同样的技术,在不同社会却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命运?
阿西莫格鲁的答案是:制度决定繁荣。
不是“你拥有什么机器”,而是“谁能使用那台机器、为谁创造财富”。
他提出了一个简洁而深刻的框架:
效用-技术可能性前沿(Utility–Technology Possibility Frontier)
在给定技术条件下,这条“前沿”描绘了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繁荣。
制度不同,前沿的位置就不同:
包容性制度(inclusive institutions)——推动前沿向外扩张;
榨取性制度(extractive institutions)——让前沿收缩。
技术可以是利剑,也可以是枷锁。关键在于,谁握着它。
![]()
二、殖民时代的“原罪”:制度塑造命运
阿西莫格鲁与詹姆斯·罗宾逊的研究,从殖民史中找到了答案。
在高死亡率地区(如热带非洲),欧洲殖民者不定居,只掠夺资源,
于是建立起以压榨为核心的制度。
而在气候温和、适宜定居的地区(如北美),殖民者建立了产权保护与政治参与制度。
这便是“殖民起源假说”:
初始制度差异,决定了现代繁荣的格局。
如今的美国与危地马拉、博茨瓦纳与刚果——
贫富分化的根源,不在自然禀赋,而在制度选择。
制度一旦确立,就会产生路径依赖,这既有思维惯性的因素,也有既定利益集团的顽固不化。
社会像一列驶入轨道的列车,想要转向,极其困难。而汲取型国家只会学习和模仿包容型国家的技术,却从不会模仿其制度。
三、工业化:当精英决定技术方向
第二次命运分岔,出现在工业革命。
蒸汽机、电力、工厂的出现,并没有自动带来繁荣。
关键在于:社会是否允许技术打破旧的权力格局。
在英国与美国,包容制度让企业家创新、工人组织、政府反垄断;
在拉美,地主与寡头拒绝技术扩散,宁可停滞也要维持权力。
结果显而易见:
英美走向工业社会;
拉美陷入资源垄断与低效增长的循环。
阿西莫格鲁指出:
“技术的命运,最终取决于权力结构。”四、进步时代:制度的自我修复
20世纪初,美国工业化带来了垄断与不平等。
但美国并未沉沦,而是通过制度改革实现“自我修复”:
《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打击垄断;
建立联邦储备体系;
推行累进所得税制度。
这些改革重新分配了权力,让新技术的红利更广泛地惠及社会。
阿西莫格鲁称之为:“制度前沿的上移”。
这是包容性制度最强大的能力——纠偏与再分配的能力。
五、AI时代:第三个“殖民节点”
当阿西莫格鲁谈到人工智能,全场陷入沉思。
他警告说,AI并非中立,它正在重塑社会的权力格局。
如果AI被用来取代劳动、强化资本,
它将成为21世纪的“榨取性机器”。
——劳动者的议价权下降,
——中产阶层萎缩,
——社会的繁荣前沿,反而可能倒退。
但另一条道路仍然存在:
如果AI被用于增强人类能力(human-complementary AI),
它能释放新的创造力,让繁荣重新扩张。
“未来五十年的命运,将取决于我们如何设计AI的制度。”六、历史的回声:三次分岔的共性
从殖民时代、工业革命到AI时代,
阿西莫格鲁总结出三条共性:
初始差异被放大:小制度差异,在颠覆性时期决定国家命运;
权力斗争塑造轨迹:精英与大众的博弈,决定制度的方向;
意识形态影响技术:社会信念,决定技术是解放工具还是控制工具。
制度与技术,从来不是命运,而是选择。
七、中国语境:AI浪潮下的制度抉择
阿西莫格鲁的理论,在今天的中国语境中,格外现实。
我们正站在他所说的“第三个殖民节点”——一个算法与资本驱动的新周期。
表面是技术竞争,本质却是制度竞争。
谁能确保创新不被垄断?
谁能让技术红利惠及多数人?
谁能让AI成为“放大人”的力量,而非“替代人”的工具?
(1)警惕“过度自动化”的陷阱
AI与自动化正快速改变中国制造业。
效率提升的同时,劳动者议价权下降,中小企业被边缘化。
“去人工化”若成为信仰,社会前沿或将收缩。
过去四十年,中国的奇迹来自包容增长;
未来四十年,若AI红利集中于头部资本与平台,包容动力将被侵蚀,所有的小企业最后是否都会沦落到成为大企业大平台的工具?
(2)制度选择:让AI增强人,而非取代人
“亲工人AI”(human-complementary AI)是阿西莫格鲁提出的关键方向。
对中国而言,这意味着:
教育制度要更灵活,培养AI时代的新型劳动者;
企业制度要更透明,防止算法滥权与信息垄断;
监管制度要更前瞻,让创新与公正并行。
技术中立是假象,制度选择才是真实。
(3)制度创新:中国方案的可能
AI让权力重新集中于算法与资本。
要避免“数字封建化”,中国必须在制度上给出新答案。
通过共建式AI治理体系——
让科研机构、企业、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
定义AI的伦理边界、分配规则与社会责任。
这不仅是监管问题,更是制度创新。
中国是否有可能率先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的AI制度模式?
这正是未来“制度红利”的新来源。
八、人类始终有能力,让技术向善
阿西莫格鲁在演讲结尾说:
“制度与技术不是宿命,而是人类意志的体现。”
从殖民地矿山到硅谷服务器,
人类一次次被技术重塑。
但他让我们看到:
真正决定繁荣的,不是算法,不是机器,
而是制度设计与人的能动性。
如果我们能以制度智慧引导AI浪潮,
让技术服务于人类、服务于共同繁荣,
那这场智能革命,将不只是技术的胜利,
更是制度自信与人类意志的胜利。
最后的警告:
当AI成为新的“殖民力量”,
我们是否还能保持制度的清醒?
繁荣,从不只是增长的问题,
而是选择的问题。
发声不易,感谢点赞➕转发。
早七点准时发文
大家好,我是江南君,一个路见不平一声吼的老boy。
做过监理,行政,金融,设计,干过培训,超市,餐饮,投资,外贸……
喜欢写点文字,思考点人生,管管闲事。
多年后,当后人问我对社会做了哪些贡献时,我会自豪地说,面对事实,我做了诚实的记录和评论。
为防失联,加好友(67932342)
10万+文章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社会】
【时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