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今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宣布,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将于北京时间10月31日23时44分发射升空。此次任务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进入新周期,也为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的战略目标迈出关键一步。
本次飞行任务乘组由指令长刘广明、航天员张晓光和王亚平组成,其中王亚平将创造中国女性航天员三次飞天的新纪录。根据任务规划,飞船将采用6.5小时快速交会对接模式,与天宫空间站形成三舱三船组合体。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任务将首次验证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月球版原型,开展为期6个月的长期驻留,完成25项空间科学实验,涉及微重力流体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等领域。
![]()
发布会上披露,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长征十号已完成发动机整机试车,推力达267吨的YF-79氢氧发动机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月面着陆器已完成缩比模型空投试验,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完成高速再入返回测试。航天科技集团透露,2030年前将实施两次无人月球采样返回和一次载人登月任务,构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的规划正在稳步推进。
与国际社会关注的"登月竞赛"不同,中国航天坚持自主可控的技术路线。相较于美国"阿尔忒弥斯"计划依赖SpaceX等商业公司,我国采用"国家队+产学研协同"模式。航天专家指出,中国方案更注重系统性:长征十号运载火箭运力达70吨(地月转移轨道),超过美国SLS Block1型的40吨;月面着陆器采用可重复使用设计,支持航天员月面驻留48小时;同时配套开发月球轨道空间站"鹊桥二号"作为中继枢纽。
《自然》杂志近期刊文指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月球科研站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吸引俄罗斯、阿联酋等10余个国家参与。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正在建设的海南商业发射场将支持民营航天企业参与探月工程,蓝箭航天、天兵科技等企业已开始研制月球货运飞船。这种"国家队引领+市场赋能"的模式,被认为可能创造新的太空开发范式。
据统计,载人登月工程已带动2000余家配套单位协同攻关,形成1563项专利技术。在关键材料领域,国产高强铝合金、碳化硅纤维复合材料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任务规划系统,使发射窗口选择效率提升80%;月面移动实验室采用核热电源技术,可支持千瓦级科研载荷运行。这些突破彰显我国新型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在发布会上强调:"我们不是简单重复50年前的登月,而是要建立可持续的月球存在能力。"根据规划,月球科研站将具备能源供给、通信导航、科学实验等基础功能,支持3-6人长期值守。更宏大的"月球互联网"计划正在论证中,拟通过星座卫星实现月地高速通信,为后续火星探测积累技术储备。
站在神二十一发射的历史节点回望,从2003年神舟五号首飞至今,中国载人航天用22年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到深空的跨越。正如发布会最后强调的,中国航天始终秉持"和平利用、平等互利"原则,愿与国际社会共享月球探索成果。当长征火箭的尾焰再次照亮戈壁夜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将随着中国航天的脚步迈向更远的深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