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金科之家网)
![]()
一、本书简介:
作者郭平,是华为前轮值董事长、华为监事会主席,1988年加入华为,亲历36年变革全程。
作为华为变革指导委员会主任,他主导了IPD(集成产品开发)、IFS(集成财务服务)等核心管理体系构建,是华为从“游击队”走向“世界级”的关键推手。
本书是首部由华为高管系统复盘变革历程的权威著作,入选豆瓣2024年度读书榜单。
它以华为为样本,揭示了企业在动态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逻辑——通过持续管理变革与技术升级,构建适应复杂商业生态的组织能力。
它告诉我们:在剧变时代,企业唯有将变革嵌入组织基因,方能在动态平衡中走向基业长青。正如书中所言:“长青的秘诀不在于不变,而在于常变时的清醒与节制。”
![]()
二、主要内容:华为变革的“四阶进化论”
1. 核心逻辑:业务驱动的“三角循环”
华为的“常变”与“长青”本质是业务发展、管理变革、技术升级的三角循环。
例如,全球化阶段通过IPD实现产品开发效率提升30%,背后是“规模扩张”倒逼流程标准化。
这种双向驱动避免了技术与业务的割裂,确保变革始终服务于增长。
2. 阶段化变革:从“游击队”到“产业引领者”
创业期(1987-1997):以《华为基本法》统一价值观,破解“游击队式”管理困境。
扩张期(1998-2005):通过IPD、ISC(集成供应链)建立标准化流程,支撑营收从89亿增长至667亿。
全球化期(2006-2012):提出“长期有效增长”,以IFS、LTC(线索到回款)实现跨国管控。
领先期(2013至今):通过AI质检重构价值链,实现从跟随到引领的跨越。
3. 三环模型:组织能力的“固化机制”
华为将管理体系分解为流程、组织、IT三大核心构件:
流程:LTC流程将销售周期缩短20%;
组织:“铁三角”模式打破部门墙;
IT:ERP实现全球财务实时可视。
三者协同形成“自我进化”机制,使个体经验转化为组织级能力。
4. 变革文化:从“七个反对”到“自我批判”
任正非将变革定义为“一把手工程”,亲自推动IPD、IFS等重大项目。
同时,通过“呆死料大会”等仪式鼓励从失败中学习,形成“自我批判—改进—再批判”的正向循环。
![]()
三、原文摘录:
1.“业务为首、管理跟上”
——“业务需求驱动管理体系迭代,而非技术主导变革方向。”
解读:华为的变革始终以业务痛点为出发点,例如全球化阶段通过IPD提升产品开发效率,而非盲目追求管理完美。
2.“僵化-固化-优化”
——“变革初期要削足适履,先僵化接受国际标准,再固化形成习惯,最后优化适配自身。”
解读:华为引入IBM管理体系时,要求全员“先照做、再改进”,避免因本土化改造过早而破坏体系完整性。
3.“变革要摒弃完美主义”
——“允许变革中的不完美,慢就是快。”
解读:创业期企业若追求管理完美,反而会因过度设计错失市场机会。华为主张“急事先行”,通过局部试点验证可行性。
4.“铁三角不是三个角色,而是一种机制”
——“客户经理、方案经理、交付经理通过‘三人成组’打破部门墙,实现客户需求快速响应。”
解读:华为通过组织模式创新,将碎片化能力整合为系统化解决方案。
5.“流程变革牵引组织调整,IT系统沉淀经验数据”
——“LTC流程缩短销售周期20%,ERP实现全球财务实时可视,数据又指导流程优化。”
解读:华为的三环模型(流程、组织、IT)形成闭环,使组织能力持续进化。
6.“七个反对原则:反对完美主义、反对繁琐哲学”
——“变革禁区包括过度设计、形式主义,确保资源聚焦核心目标。”
解读:任正非通过“七个反对”划清变革边界,避免资源浪费。
7.“呆死料大会:从失败中学习”
——“每年将研发废料、客户投诉案例公开展示,鼓励员工直面问题而非掩盖。”
解读:华为通过仪式化设计,将“自我批判”转化为组织记忆。
8.“马利克曲线:跨越产业周期的关键决策区”
——“企业需在旧业务(曲线1)与新业务(曲线2)的交接期果断决策,否则将陷入衰退(曲线3)。”
解读:华为通过持续变革,在关键决策区抓住5G、云计算等新机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9.“变革领导力是最高领导力”
——“任正非亲自推动IPD、IFS等重大项目,确保资源投入与文化重塑同步。”
解读:华为将变革视为“一把手工程”,避免变革流于形式。
10.“长青的秘诀不在于不变,而在于常变时的清醒与节制”
——“企业需在动态平衡中走向基业长青,而非追求‘一步到位’的完美。”
解读:华为的变革哲学强调“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避免因过度变革导致组织撕裂。
![]()
四、读书启示:
1. 战略先行:从业务痛点倒推变革方案
华为的经验表明,管理变革需紧扣业务需求。例如,企业若面临交付延迟问题,可优先优化供应链流程,而非盲目引入复杂系统。
2. 小步迭代:通过试点降低转型风险
华为在推行LTC流程时,先选择某区域试点,验证可行性后再全面推广。中小企业可借鉴此法,避免“一刀切”带来的混乱。
3. 文化筑基:建立“允许试错但不容忍僵化”的价值观
华为将变革指标纳入高管考核,同时通过“呆死料大会”等仪式强化容错文化。企业需将变革文化融入日常管理,而非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4. 组织创新:用“铁三角”模式打破部门墙
华为的“铁三角”模式(客户经理、方案经理、交付经理)可迁移至其他行业。例如,制造业可通过“技术+市场+生产”三人组提升客户需求响应速度。
5. 数据驱动:用IT系统沉淀组织经验
华为通过ERP、LTC等系统固化最佳实践,减少对“能人”的依赖。企业可投资数字化工具,将个体经验转化为可复制的流程。
![]()
五、延展阅读:
1.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詹姆斯·卡斯)
核心观点:企业发展是无限游戏,需持续变革以避免“输赢定局”。与《常变与长青》的“动态平衡”理念高度契合,适合思考企业长期战略的读者。
2. 《华为基本法》解读系列
核心内容:复盘华为1998年制定的管理纲领,揭示其如何通过价值观统一破解“游击队式”管理困境。适合希望构建企业文化基石的创业者。
3. 《管理者的数字化转型》(布赖恩·伯格)
核心方法:提供数字化工具落地指南,与《常变与长青》中“IT系统沉淀经验”的实践形成互补。适合正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企业管理者。
免责声明:自媒体内容仅用于记录和分享,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所有内容来自于网络,或由人工智能服务生成。如有文字或图片涉及侵权,请联系修改或删除。文章内容不代表本人观点,亦不代表本人所在机构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