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当散户投资人遭遇这般棘手的倒霉事儿,又该如何是好?北大、平安难道不应心生愧疚,站出来担起责任吗?
在A股大盘气势如虹,昂首站上十年新高的辉煌时刻,北大医药的股价却如悄然滑落的流星,一路跌向十年谷底。这般戏剧性的强烈反差背后,隐藏着一场曾轰动市场的“1元收购案”——如今回望,它开启的并非财富的宝库,而是那被诅咒的潘多拉魔盒。
一、惊世交易:“白菜价”背后的资本暗流
2024年末,徐晰人旗下企业以“1元收购”这般令人咋舌的方式,成功拿下北大医药的控股权。这笔看似稳赚不赔、精明至极的买卖,实则暗藏玄机。平安集团作为前任实控人,通过破产重整试图甩掉历史包袱,而这一过程里,对收购方的选择成为了关键转折点。平安或许未曾充分考量徐晰人的实力与专业背景,将控股权交到了并不适配的人手中,为后续的乱局埋下了隐患。
二、五重劫难:从资本宠儿到厄运缠身
第一劫:根基崩塌——“北大”金字招牌被无情剥离
收购协议如同一纸冰冷的判决书,明确要求“去北大化”。这块凝聚着百年声誉、熠熠生辉的金字招牌,即将从北大医药的历史舞台上悄然退场。失去“北大”这一强大背书,就如同被抽走了企业的灵魂,医院渠道的畅通无阻与公众的信任基石瞬间土崩瓦解。
第二劫:命脉切断——第一大客户集体“出走”
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合作戛然而止,这一变故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接斩断了公司的生命线。这家医院曾为公司贡献了近半的营收,合作终止后,子公司北医医药的业务基本陷入停滞状态。据专业预测,至2025年,公司将因此减少高达6亿的收入,前景一片黯淡。
第三劫:内忧外患——退休员工集体“造反”
今年夏天,近百名离退休人员如同汹涌的潮水,持续冲击公司的办公场所,他们高举抗议的旗帜,为住房和福利问题发出愤怒的呐喊。这场风波如同一面镜子,将公司深重的历史遗留问题毫无保留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第四劫:灵魂出窍——实控人突然被拘
10月底,一则重磅消息如惊雷般引爆市场: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被采取强制措施。这位同时身为实控人。目前,徐晰人被拘的具体原因尚未披露,但这一突发状况无疑给本就艰难的企业运营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第五劫:业绩现形——营收利润断崖下跌
三季报如同一记沉重的耳光,将残酷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人们面前:第三季度营收骤降48%,净利润下滑18%。所有的“霉运”最终都化作财务报表上那一串串刺眼的红色数字,让人触目惊心。
三、追问:乱局背后,责任何在?
这场连环劫难真的是偶然的巧合吗?深入探究,问题的关键在于平安集团在选择徐晰人作为接盘者时出现了严重失误。平安作为前任实控人,在重整过程中,虽有着甩掉历史包袱的考量,但对收购方的实力、专业背景以及管理能力缺乏全面深入的评估。将控股权交给一个实力不够、在应对复杂局面时显得力不从心的人,无疑是将北大医药推向了危险的边缘。
徐晰人在接手控股权后,面对“去北大化”带来的品牌冲击、大客户流失导致的营收危机、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人员动荡,未能展现出足够的能力来有效应对。在医药行业这个专业性极强的领域,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至关重要,而徐晰人可能由于在相关领域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的不足,在决策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最终企业陷入重重困境,他自己也遭遇了法律层面的变故,尽管具体原因尚不明晰,但这一系列事件无疑给北大医药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四、警示:资本游戏的终局
北大医药的悲剧如同一记响亮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在注册制不断深化的今天,资本运作不能盲目冲动,对收购方的选择必须慎之又慎。平安集团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甩掉包袱的目的,但因选择接盘者的失误,给北大医药带来了巨大的伤害,其在资本市场上的声誉也难免受到影响。而徐晰人,用1元买到的不是梦寐以求的宝藏,而是一个价值亿万、深不见底的无底洞,自己也陷入了未知的困境。
当市场的潮水退去,那些裸泳者终究会现出原形。北大医药的故事,注定会成为A股市场转型期最生动、最深刻的警示教材,为后来者敲响警钟,提醒各方在资本游戏中要保持理性与谨慎,尊重专业与规律。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