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前首相鲍里斯在担任伦敦市长期间,曾力推一个名为“花园桥”的大工程:
在泰晤士河上,建造一座布满花草树木的人行桥。
为了将该项目打造成世界级的城市地标,他不断对其进行完善。
他计划在桥上种植超过2000棵名贵树木和花卉;
构建重达千吨的特殊土壤结构;
选定著名设计师来定制保安、园丁的制服……
随着设想的增多,该工程日趋复杂,成本也翻了两番。
但如此宏伟的工程该如何执行?鲍里斯一筹莫展,不知该从哪里下手。
他一边继续优化工程,一边又要应对外界越来越多的质疑,整个人很快就身心俱疲。
最终他的项目流产了,损失了约5300万英镑。
作家马德说:“思维是骏马,行动是缰绳。若骏马脱缰狂奔,缰绳无力牵绊,最终只会摔得粉身碎骨。”
生活中,太多人都困在了同一种怪圈里。
他们思维非常活跃,脑子里早已规划出千百条路,脚下却始终原地踏步。
久而久之,就陷入了自我拉扯、能量空耗的状态。
最终不仅一事无成,还被焦虑、自责等负面情绪拖垮。
1
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全面的天才。
他同时涉猎绘画、解剖学、物理学等领域,曾在笔记中列出十几项计划与创想:
绘画作品、飞行器设计、城市建设方案、人体解剖研究……
但由于他过于想法太多,导致无法将精力集中在一项任务上。
他曾在笔记中自责:“告诉我,有哪样事情是彻底完成了的?”
直到生命结束,他的许多画作未能完成,更多的科学设想更是只停留在图纸阶段。
心理学家皮埃尔·珍妮特认为,一个人的心智水平必须与行动力相匹配。
思想远远超前于行动,人就会陷入焦虑和自责的负面循环。
媒体人古典曾经分享过一位读者的困惑。
这位读者是一家公司的中层管理者。
每天上班前,她都会在脑海里把一天的工作安排得满满当当:
上午处理部门报表,查看手头项目进度,召开小组会议;
下午和客户洽谈合作,向领导汇报,还要抽出时间指导下属工作。
可真正到了工作中,她却常常感到力不从心。
处理完所有报表、跟进了项目后,她就觉得消耗很大,小组会议只能推迟;
勉强撑着和客户沟通,却因注意力无法集中,合作洽谈也陷入了僵局。
到了下午,精力更是严重透支,指导下属工作时耐心全无。
原本一天规划要完成的工作,结果拖到下班还剩大半。
计划与现实的落差,让她陷入了极度焦虑当中。
作家寇士奇说:“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终将在自我拉扯中耗尽一生。”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感到疲惫,就是因为精力不足以支撑脑海中的那些想法。
设想太多,行动力远远跟不上,只能拖垮自己。
当你的心神被纷杂的想法不断消耗,行动自然就会变得低效,内耗也随之而来。
2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这样:
有一个绝妙的想法,信心满满地投入其中,但执行没多久就放弃了。
制定了一整套完善的计划,却迟迟无法行动,永远在原地构想……
究其原因,就在于所构思的目标太大,以至于缺乏可执行性。
学者陈春花分享过这样一件事。
有次,在一个商业活动上,她与一位朋友就企业管理问题聊了许久。
朋友对此发表了很多独特看法,并表示准备以此为主题写本书。
陈春花非常认同朋友所做出的很多结论和研究思路,也满心期待他的新书。
结果两年过去了,市场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相关话题的新书。
而朋友的书却还没开始写。
陈春花很疑惑,便找到朋友,向他询问原因。
原来,朋友在原本思路基础上,后来又冒出了很多新颖的想法。
他既想通过这本书来探讨企业管理问题,又想借此分析宏观政策,还试图把企业管理制度史容纳其中……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他找来相关的大量资料,认真研读、梳理。
刚开始,他还能坚持,可没过多久,他就感到心力交瘁。
面对这些无数的知识点,他感到力不从心,最终在焦虑中一个字也没写出来。
正如陈春花所说:制定的目标太大,超出了能力范围,行动就会变得举步维艰。
许多人陷入内耗的怪圈,其实不是因为缺乏想法。
而是因为脑子跑得太快,想法太过宏伟,却找不到能够实践的具体路径。
学会停止在脑海中不着边际地设想,从最小处开始行动。
让你的脑子慢一点,手脚快一点,这才是达成目标、缓解内耗最有效的途径。
3
导演王晶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电影《整蛊专家》的创作过程。
1990年圣诞节前夕,王晶接到老板电话,让他赶在春节前拍出一部新片,并给了他10个字:
周星驰,刘德华,整蛊专家。
当时,只有一个剧本大纲,很多主创人员劝王晶要先把剧情、分镜头想清楚。
王晶却二话不说,立马开工,一边拍一边写剧本、设计镜头语言。
结果一个多月时间,他就将电影拍了出来。
上映后叫好又叫座,拿到了3138万港币的票房,是当年香港电影票房第五名。
很认同一句话:“在头脑里想得再多,不如动手先做一步。”
当你开始行动时,焦虑和内耗会自然消退。
鲁迅先生一生著作等身,他的写作秘诀就是“马上写”。
想到一个好的选题或观点,他立即动笔,不让灵感流失在无休止的构思中。
他在一封信中写道:
“文章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我从不等待灵感,而是用笔去捕捉它。”
其实你发现没有,那些活得通透的人,从不纠结于想,只专注于做。
治疗想太多的最好方法,也就是立即行动。
哪怕只是一小步,也会打破停滞的状态,创造向前的积极改变。
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所有的成长,都是从搞起来开始的。
想法就像图纸,只有动手施工,才能变成房子;
计划就像船票,只有先登上船,才能抵达彼岸。
手脚动起来的时候,脑子才不会空转。
当你开始行动起来,把精力从胡思乱想,转移到专注执行,内耗自然会烟消云散。
4
《人民日报》写道:过度思考是用心良苦的败笔,它使你一生都无法做成想做的事。
破除内耗、获得成长的关键就是:让脑子等一等手脚。
给大家两点建议。
1. 对脑子:把宏大想法拆解成“最小行动单元”。
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的“目标设置理论”指出:
有效的目标必须是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的,而不是无限地堆砌想法。
比起宏大的设想,确立一个可执行的目标才是第一要务。
我们可以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阶段性的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现。
完成一个小目标后,再设定下一个目标,逐步提升自身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就会获得一份成就感。
这份成就感会推动我们前进,给我们更多信心和勇气,也让行动更加高效。
2. 对手脚:允许不完美的行动。
画家黄永玉说:“我画画从不打草稿,画坏了就补一笔,说不定能变成意外之喜。”
生活本就是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第一次做饭炒煳了没关系,第二次就能掌握火候;
第一次演讲搞砸了没关系,第二次就能找到节奏。
就像雕塑家不会因为第一刀不够精准就放弃整块石头,真正的高手都懂得: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迭代比犹豫更有效。
允许失败,允许不完美,大胆地行动,就已经是一个好的开始。
作家毕淑敏说:“空想的代价很大,行动的成本很小。”
想得太多,往往是智慧的假象,做得太少,却是遗憾和痛苦的根源。
解决内耗的关键,就是让脑子和手脚协调一致。
从现在开始,放慢脑子的“速度”,加快手脚的“步伐”。
减少想法,多去行动,让生活少一些纠结和焦虑,多一些充实和收获。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