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进入深秋,不少人会莫名感到情绪低落、精力下降:白天昏沉想睡,晚上却辗转难眠;原本爱吃的东西没了胃口,甚至看着落叶都觉得“emo”。这些变化并非“矫情”,而是身体与心理顺应季节的自然反应,从中医与心理学角度可找到清晰答案。
![]()
从心理学来看,秋季身心变化多与“光照减少”和“环境暗示”相关。一方面,入秋后日照时间缩短,大脑分泌的血清素(调节情绪的神经递质)会随之减少,易让人陷入低落、焦虑的状态,这种反应被称为“季节性情感障碍”的轻度表现;另一方面,树叶凋零、万物收敛的景象,会通过视觉信号给人“终结感”,潜意识里引发对“失去”的联想,进而加重情绪上的疲惫感。同时,气温下降会让人更倾向于待在室内,社交活动减少,孤独感也会悄悄滋生。
![]()
中医则用“天人相应”理论解读,认为秋季属“金”,对应脏腑为“肺”,主“收敛”,此时身心变化多与“肺气亏虚”“肝气郁结”相关。
生理上
秋燥易伤肺,导致皮肤干燥、口干咽痒,肺气不足还会让人感到气短、精神不济;同时,夏季阳气外泄,入秋后身体需“收敛阳气”,若调节不当,就会出现乏力、嗜睡等“秋乏”症状。
情绪上
中医认为“肺主悲”,秋季肺气偏旺,易引发悲伤、抑郁的情绪;若肝气郁结(如压力大、情绪压抑),还会加重“悲秋”之感,形成“情绪差→没精神→更焦虑”的循环。
![]()
顺应秋季养生 需从“心理调节”与“中医养护”入手
名医名科
心理上
多“借光”少“宅家”:每天上午或午后晒15-20分钟太阳,帮助提升血清素水平;也可参与秋收、登山等户外活动,用自然的生机冲淡“凋零感”,减少情绪内耗。
中医养护
重点“润肺疏肝”:饮食上多吃梨、银耳、百合等润肺食物,少辛辣、油炸;用陈皮、玫瑰花泡水喝,帮助疏肝理气;作息上“早睡早起”,早睡可养肺气,早起能顺应阳气收敛,缓解“秋乏”。
秋季不是“情绪低谷”,而是身心“休养生息”的契机。读懂季节与身心的关联,用顺时的方式调理,就能在凉意中保持平和与活力。

内容来源/脑病中心神志门诊
初 审/毕航奇
复 审/王国强
终 审/崔俊峰
医院地址
红旗院区:长春市工农大路1478号 0431-86178018
经开院区:长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深圳街185号
儿童诊疗中心:0431-81953838
妇产诊疗中心:0431-80568666
治未病(慢病管理中心)、针灸推拿中心:长春市工农大路工农南胡同177号
农安分院:农安县烧锅镇长白公路与东盛路交汇处 0431-81877999
二道分院:二道区东河东路4999号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白山医院:吉林省白山市浑江区长白山大街3052号 0439-5080906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定西医院: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解放路31号 0932-821330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