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网友疯传一个所谓“温馨小故事”。他们注意到,特朗普在晋见日本天皇时,特意扣上了自己的西装扣子。
![]()
这一细节引发了热议,于是有人翻出了安倍晋三在回忆录中记下的一段小插曲:
特朗普问:“晋三,你每次见到我都会扣上西装扣子。我也应该这样做吗?”
安倍答:“你不必在我面前扣,但请在陛下面前扣上。”
故事不长,却意味深远。那颗看似普通的扣子,在日本社会里象征着一种内敛的礼仪感。它不仅属于服装的规范,更是一种表达——对场合的体认、对他人的尊重、以及对自我分寸的提醒。
在日本,西装并非单纯的职业装,而是“社会人的基本礼貌”(社会人のマナー)。
![]()
穿西装时是否系扣子、该系几颗、何时解开,都不是随意决定的,而是有一整套社会默契。
这套规矩原本源自英国绅士装的传统,但在日本被细化、固化,成为社会行为准则的一部分。
![]()
日本最常见的是两粒扣(2つボタン)西装。
标准做法是只系上面那一颗,下扣必须不系。
站立时系上上扣,能让西装线条自然垂坠、腰部利落挺拔;
两颗都系会使布料绷紧、下摆僵硬,失去那份流动的优雅。
而从象征意义上看,上扣代表正式与专注,下扣不系则保留从容与温和。
日本人重视这种“留白的美”,相信克制比完满更有力量。
![]()
三粒扣(3つボタン)西装通常只系中间那颗,有时上两颗也可,但绝不会三颗全系。全系在日本被视为不懂分寸,显得拘谨。
单粒扣(1つボタン)西装多用于婚礼、典礼或授勋等仪式场合,那一颗扣子必须系上,因为它代表着庄重与敬意。
![]()
在所有场合中,日本社会有一个几乎被普遍遵守的节奏:“站立时系,坐下时解;上扣系,下扣不系。”
这一节奏看似细微,却深藏一种生活哲学。
站立时系上扣子,表示我正端正地面对此刻;
坐下时解开,代表我在保留礼貌的同时,也理解场合的松弛。
这种克制的律动,让“正式”与“自然”得以共存。
![]()
因此,在正式场合若两颗都系,会被视为“过于用力”;若一颗都不系,又被认为“态度懈怠”。
多数日本男性会在站立、致辞、拜访或会面时,自然地扣上一颗;
在坐下、用餐或闲谈时,轻轻解开。那一扣一解之间,藏着社会秩序的温柔。
日本人认为,形式从不是空壳,而是一种心意的表达。
通过服饰、语调与姿态,他们在无声中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扣上一颗扣子,意味着我意识到我所处的场合,并愿以最合宜的方式面对他人。
![]()
这一观念若放在美国社会中,语义便会完全不同。
在美国,西装扣子的穿法也有传统:两粒扣系上面一颗,三粒扣系中间一颗,下扣永远不系。
这一规则源自十九世纪的英国王室,据说英王爱德华七世因体型宽阔,坐下时常不系下扣,后来成为国际惯例。
但在美国,这种穿法更多是一种风格建议,而非社交规范。
美国人重视个人舒适与个性表达,即使在白宫或国会,若有人忘记扣上扣子,也不会被视为失礼。
对他们来说,衣着体现自由与自我,而非秩序与克制。
![]()
因此,同样的西装,在美国是一种“选择”,在日本却是一种“姿态”。
在美国,西装是服装;在日本,西装是一种仪式。
这种差异并非对错之分,而是文化的气质不同——
前者强调个体的轻盈,后者崇尚群体的和谐。
从扣子的小小细节,我们能看到两种文化对“得体”截然不同的理解。
一种相信真诚源于自由;另一种相信尊重体现在形式。
而在那颗静默的扣子里,藏着日本人一贯的信念——
礼,不是束缚,而是表达心意的方式;
形式,不是表演,而是人与人之间最温和的距离。
对日本医美感兴趣的来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