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市场流传很久的偏见,有些只在历史上出现过一两次,有些只是某些特定的投资体系中的经验,只要回测多一些数据就可以推翻,却不断被一波又一波的投资者深信:
经济衰退期,食品饮料股容易涨
流动好的时候,科技股容易涨
周期股的股价总在商品价格之前见顶
PEG等于1的股票,估值是合理的
ROE超过15%的公司才是好公司
……
可悲的是,一旦形成了一个认知,我们的大脑就很难将其驱逐出境。
(图1)行为经济学的开创者丹尼尔·卡尼曼指出,人天生有寻找答案的动机,也有逃避复杂问题的倾向,所以,一旦得出某个我们自认为合理的答案后,大多数人就会停止研究,信以为真。这是“易得性偏见”形成的另一个原因。
有一个经典的心理学测试:
测试者准备了几个名字和收益率类似的基金,让受试者挑出自己最认同的一支。过一段时间,再随便拿出另一支基金,问他:“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基金比较好呢?”
结果,60%的测试者都不会发现被调了包,反而侃侃而谈,自己为什么觉得这个基金好。
更有趣的是,过了几天后,再重复这个测试,这些测试者几乎都选择了后面自己想了一堆理由的那个,而不是之前选出的那一个。
(图2)为什么会这样呢?唯一的解释是:选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在投资中,我们总是先有结论,再找理由,所谓理性分析,只是让偏见重新排列组合一下。
最典型的现象是“有罪推定”,有人向你推荐一支股票,如果你之前对该股不认同,你更倾向于从“不认同”的角度出发,看看推荐理由能不能推翻你的看法;如果你之前对该股就比较认同,你更倾向于从“认同”的角度出发,让推荐理由加深你的看法。
关于“易得性偏见”的具体分析,请看“思想钢印”公众号全文《人人会犯的错误,是“市场先生”发的红包》,这是我写的另一个公众号。
更多投资机会的分析和最新的全球资产配置方案,见图3和图4。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