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由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员会、重庆市涪陵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巴人根脉·时代新生’泛巴地区巴文化研究发展交流会”在重庆市涪陵区慧谷湖科创酒店举行。来自湖北、四川、贵州、陕西、重庆等泛巴地区的政府代表、文旅部门负责人、文博机构代表及巴文化研究专家学者近百人齐聚一堂,以“巴人根脉·时代新生”为主题,推动巴文化从学术研究走向大众生活,从地域资源升级为国家文化名片。
![]()
活动现场。
“重庆作为巴文化主要发祥地、巴国历史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人族群的重要演变地,巴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资源富集。”重庆市文化旅游委(重庆市文物局)一级巡视员幸军介绍,据统计,重庆现存巴文化遗存6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全市馆藏巴文化文物2.11万件/套(珍贵文物630余件/套),代表性文物有青铜鸟形尊、虎纽錞于、巴蜀符号柳叶剑等。重庆还有巴蔓子将军传说等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名。
![]()
活动现场。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重庆在推进巴文化考古、保护、研究、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先后发掘以涪陵小田溪墓群为代表的20余处巴文化遗址,构建起从夏代至战国时期完整的巴文化序列。川渝考古机构共同完成考古中国—“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重大项目,新发现的江津梧桐土遗址被确认为早期巴文化重要大遗址。出版《涪陵小田溪》《忠县中坝》《云阳李家坝》等5部巴文化考古专著、《文献·文物·文明:巴文化考古探索》等11部巴文化研究专著,发布《中心与边缘的交互:巴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及其“华夏化”进程》重大研究成果,发表巴文化研究学术论文160余篇。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合作提取到古巴人DNA。
幸军表示,接下来重庆市文物部门将进一步厘清巴文化保护研究的战略定位、时代方位、当代价值和前进方向,努力推动巴文化保护研究实现专业化、国际化、科学化、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
![]()
活动现场。
活动现场,涪陵区文旅委、重庆市川剧院、上海创奕家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签订《巴清》剧目创编合作意向协议书。三方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以巴蜀地区早期杰出女性实业家“巴清”为主题,打造一台代表川剧艺术当代发展水平的剧目。
随后,来自湖北、四川、贵州、陕西、重庆泛巴地区的签约代表签署《泛巴地区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备忘录》,陕鄂川渝黔五省市相关地区将以巴文化为纽带,搭建起跨区域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合作机制,推进跨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
文旅推介官同步推介巴文化主题游径,发布泛巴地区景区互免合作计划。涪陵区巴文化研究发展中心在会上揭牌。此外,作为巴文化的核心传承区,涪陵正以小田溪遗址保护利用为引擎,全面推进巴文化研究、阐释与转化工作。
上游新闻记者 钱也 涪陵融媒体供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