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华刚 摄影报道
“巴蜀地区,应该是全国会馆最密集的地方,而重庆和四川的会馆多,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巴蜀地区有盐。”
10月30日至31日,“传统盐业遗产价值阐释与保护利用”学术研讨会暨2025年中国文物学会盐业文物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举行。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教授赵逵,在会上作完主旨报告以后,以“巴蜀盐多造就会馆多”这样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向封面新闻记者阐述了川盐古道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赵逵。
巴蜀地区盛产川盐 辐射鄂豫滇黔
在巴蜀地区,重庆三峡沿线产盐,还有四川盆地最低的地方,以自贡为主,这一片也产盐。
“巴蜀地区的盐跟其他地方的盐,有很大不同。”赵逵的研究视野独特,他虽是建筑学院的教授,却对盐业历史研究颇深。
“在国内,一般地方产的盐,以海盐为主,而巴蜀地区则是产自地下的井盐。并且,在巴蜀周边,比如鄂豫滇黔这一片,包括陕南地区,全是仰仗巴蜀地区的盐,所以它是在内陆产盐行销范围最大的一个地区。”赵逵研究发现,四川的盐还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国家兴,四川的盐就衰,国家衰,四川的盐反倒会兴盛起来。
天府之国最大的宝贝是川盐
“像太平天国运动,一旦阻断了淮盐,两湖地区及以前不吃川盐的地方,就要开始吃川盐。到了抗战的时候,国民党在全国的盐税收不起来,他们也会发起创新技术,用自贡的盐来代替其他地方盐销的利润。”
对于川盐的研究,赵逵认为,在更早的时候,比如古巴人时期,他们最主要的对外贸易物资就是盐。“四川叫天府之国,而天府之国真正的最大的宝贝,是盐这样的资源。这是周边地区全都要仰仗的。”
明代“开中制”让山陕商人变成全国最大盐商
在明代,朝廷施行了“开中制”,再加上川盐的特殊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人都往这里汇聚。“开中制的核心就是商人把粮食、马匹、布料等军需物资运到边关,就可以换取盐引,商人得到盐引以后,就获得了在全国贩运盐的资格。”
依靠开中制,山西、陕西商人成为了全国最有钱的商人,盐商。山陕商人遍布全国,山陕会馆也就修到了全国。
彰显盐商实力 山陕会馆最为华丽
“几百年过去了,如今我们都还可以看到,山陕商人修建的会馆都是非常华丽的会馆。”赵逵发现,在巴蜀地区,那些有盐运的村子都会有“九宫十八庙”“七宫八庙”的说法,而这些宫、庙大多数是外地商人的会馆。“福建商人修建的叫天后宫,江西商人修建的叫万寿宫,湖广商人修建的叫禹王宫。”
巴蜀地区这么多的会馆,核心是沿着他们的商业进行延伸。“这些会馆里面建造最华丽的会馆,依然是山陕会馆,如自贡的西秦会馆。在全国的山陕会馆里面,其华丽程度能排上号的,也包括叙永县的春秋祠。”
川盐古道上的叙永山陕会馆叫春秋祠
叙永县的山陕会馆为什么叫春秋祠?山陕商人修建的会馆,除了叫山陕会馆、春秋祠、西秦会馆这样的名字以外,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叫关帝庙。“因为山陕会馆里面都供奉有关羽的神像,而关羽的家乡就在山西运城盐湖。关羽讲义气被奉为武财神,其实关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形象,就是阅读《春秋》的形象,这是他的文形象。所以各地的山陕会馆里面会增加一个关羽的文形象,春秋祠就此而来。”
本次大会,赵逵第一次来到叙永县,亲眼看到了如今叙永保护完好的、巨大的山陕会馆——春秋祠。“这就恰恰说明山陕盐商在叙永这个川滇黔交界的川盐古道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赵逵表示,川盐古道一经考证几乎都是千年古道,盐道边上的村落随便一找也都是千年古村。“从盐运这条脉络把产盐地和运盐地结合起来,川盐古道的文化价值就有了自己的独特性,这恰恰是需要四川来挖掘的,而且是大有可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