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又“翻车”了?
不,这次不是产品,而是名字。“巨省电”三个字,本是小米空调一个系列产品线的命名,结果被推上风口浪尖。
![]()
有人咬定这是“文字游戏”,说它“不是真的省电”,甚至嘲讽“巨省电是空调名”成了新梗。
小米高管出面回应:我们能效5.27,远超国标5.0,AI节能还能降耗30%,名副其实。友商颠倒是非,是真急了。
![]()
一场关于“名字”的争论,瞬间演变成行业攻防战。但冷静下来想想:我们到底在吵什么?是一个产品名,还是产品本身?
先说命名。家电行业叫“省电”的多了去了:美的有“节能星”,格力有“冷静王”,海尔有“省电王”,甚至还有“省电侠”“净省电”……
这些名字哪个是平平无奇的型号?哪个不是冲着“卖点”去的?可为什么偏偏小米的“巨省电”就成了“擦边球”?难道“巨”字犯了法?还是“省电”这个词被注册了?
![]()
命名本就是营销的一部分。消费者买空调,图的就是制冷快、噪音低、省电。厂家把“省电”写在名字上,就像餐馆把“麻辣”写在招牌上一样,是一种直白的承诺和定位。
你不能因为别人都叫“省电”,小米叫“巨省电”就说是夸大,那按这逻辑,是不是以后只能叫“微省电”“略省电”才合规?
当然,名字可以叫,但产品得跟上。这才是关键。
![]()
小米高管晒出数据:国标EPF5.0,小米做到5.27,超一级能效5.6,AI算法再降30%能耗。如果这些数据真实、可验证,那“巨省电”就不是吹牛,而是实打实的技术成果。
消费者要质疑的,不该是名字,而是数据,你测过吗?第三方报告呢?长期使用真能省这么多电费吗?
可惜,眼下舆论的焦点全在“有没有小字”“名字是不是骗人”上,像极了罗永浩说的“小字战神”附体。
![]()
前有“逆光之王是设计目标”,后有“巨省电是产品名”,网友一看到小米宣传,第一反应不是看参数,而是拿放大镜找注释。这已经不是理性消费,而是一种条件反射式的“反小米”情绪。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次风波恰逢小米首座大家电工厂投产。手机、汽车、空调,小米终于实现了核心产品的自研自产。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再只是“贴牌组装”的代名词,而是真正下场造产品。这对传统家电巨头来说,无异于一次正面冲击。
![]()
所以,当“巨省电是名字不是功能”“外机是赠品不包修”这类质疑集中爆发时,很难不让人怀疑:这到底是消费者的合理监督,还是行业对手的“应激反应”?
毕竟,一个没有工厂、靠代工起家的品牌,你可以说它“没技术”;可当它建厂、研发、承诺“十年包修”,你还揪着名字不放,就有点“输不起”的味道了。
![]()
当然,小米也并非毫无责任。高调的命名、互联网式的宣传话术,确实容易引发争议。
但解决问题的方式,不该是退回到“不敢起名”的保守状态,而是用更透明的数据、更扎实的品控、更开放的沟通去回应质疑。
消费者要的,从来不是“绝对正确”的名字,而是名副其实的产品。你叫“巨省电”,那就要真省电;你承诺“十年包修”,那就要说到做到。
![]()
至于名字,只要不违反广告法,不妨多点包容。毕竟,比起那些偷偷摸摸改小字、玩“目标成为”文字游戏的品牌,小米至少把话说在了明处。
最后说一句:下次争论前,别急着嘲讽“巨省电是名字”,先查查自家空调的能效标识。如果真那么在乎“省电”,不如把精力放在比较实测数据上,那才是真正在为自己钱包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