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日,巴黎刑事法院正对一桩非同寻常的诉讼展开审理。十名个体因在互联网平台传播有关法国第一夫人布丽吉特·马克龙性别的虚假信息而被正式起诉。
2. 此案凸显了数字时代下日益严峻的社会议题:网络用户以“幽默”为名发布的恶意言论,是否应当面临法律追责?
3. 事件源头可追溯至长期在网络空间流传的一项毫无根据的阴谋论——声称现年72岁的布丽吉特·马克龙出生时为男性,原名为让·米歇尔·特罗尼。
![]()
4. 这类不实信息不断升级变异,甚至跨越国界,在美国社交平台上引发广泛讨论。今年7月下旬,马克龙夫妇决定采取双线法律行动,分别在法国与美国启动司法程序予以回应。
5. 在美国,他们针对知名评论员坎迪斯·欧文斯提起诉讼,指控其散播“明确且具破坏性的虚假陈述”。而在法国本土,这起于2024年立案的网络骚扰案件已正式进入庭审阶段。
6. 被告席上的十人年龄介于41至65岁之间,包括八位男性和两位女性,职业背景各异,涵盖IT工程师、财务顾问、公关专员,甚至有一位自称拥有通灵能力的女性。
![]()
7. 若相关指控成立,他们可能面临最高达两年的监禁处罚。
8. 检察机关指出,这些被告不仅多次发布质疑布丽吉特生理性别与性倾向的内容,还刻意放大她与总统丈夫之间24岁的年龄差距,并将其扭曲关联到“恋童”等极端敏感话题之中。
9. 布丽吉特在向警方提交的证词中表示,此类充满敌意的言论已直接影响家庭生活,她的孙辈在学校听到他人称“奶奶曾是男人”时感到极度困惑与痛苦。
![]()
10. 那么,“这只是个玩笑”的辩解能否成为免责的理由?
11. 庭审过程中,49岁的IT从业人员杰罗姆·A面对九条涉及布丽吉特性别的转发及原创内容,态度轻松地解释道:“那不过是调侃……我只是想表达讽刺意味。”
12. 他还反问法官:“我和许多网友一样,都在思考今天为何会站在这里。难道现在因为几条推文就能把人送上法庭吗?”
13. 另一名被告杰罗姆·C也附和称:“在法兰西共和国,发表一点讽刺言论还需要政府颁发许可吗?”他坚称自己只是晚间闲坐家中随意分享信息,目的是“提醒公众注意某些现象”。
![]()
14. 这种辩护方式并不罕见——将网络攻击美化为言论自由的表现,把蓄意诽谤包装成对公共人物的监督批评。
15. 杰罗姆·A进一步强调,作为身处权力中心的人物,布丽吉特理应接受公众审视与评议。
16. 然而关键在于,正当批评与无端造谣存在本质区别。事实清楚表明:让·米歇尔·特罗尼确有其人,但他是布丽吉特年届八旬的亲弟弟,成长于法国北部亚眠地区,其家族在当地以经营巧克力工坊闻名已久。
![]()
17. 更重要的是,这位弟弟曾两次出席埃马纽埃尔·马克龙在2017年与2022年的总统就职典礼,公开露面并参与国家仪式,活生生的存在如何能成为姐姐的“前世身份”?
18. 值得关注的是,其中一位被告为自我标榜“灵媒”的女性,早在2021年便制作并发布了长达四个小时的访谈视频,系统化地推广这一谣言体系。
19. 她与另一位共犯曾在2022年被判决需向布丽吉特及其弟弟支付精神损害赔偿金,尽管后续上诉导致原判撤销,但法院并未认定其所述内容属实,而是基于当时刑法中关于诽谤罪的技术性标准作出裁决。
![]()
20. 目前,布丽吉特与其弟弟已将此案进一步上诉至法国最高上诉法院,寻求更高层级的司法确认。
21. 此案背后折射出一个深层社会现实:在社交媒体高度普及的当下,普通民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力,但许多人并未意识到指尖敲击所输出的文字可能带来的深远伤害。
22. 那些隐藏在虚拟账号背后的被告或许真心认为自己的行为仅属“娱乐性质”,却未曾考虑这些所谓的“玩笑”如何演变为一场针对特定个体的集体羞辱运动。
![]()
23. 马克龙夫妇在美国提起诉讼时使用了“全球性羞辱行动”与“跨国界的持续欺凌”等措辞,绝非危言耸听。
24. 实际上,这场审判的意义远不止于为布丽吉特争取个人正义,更是在尝试为整个数字公共领域确立清晰的行为边界。
25. 言论自由从来不是肆意捏造事实的庇护所,对权力的监督也不能沦为对人格尊严的践踏工具。
26. 或许每一位被告都应自省:倘若遭受如此谣言攻击的是你自己的母亲、妻子或女儿,你还能轻描淡写地说那“只不过是个玩笑”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