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平遥古城(图源:山西省文旅厅)
巍巍太行,无限风光。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坐拥53875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531处,居全国第一;现存古建筑28027处,约占全国的1/10,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古建筑宝库”。
如何让沉睡的古建筑“活”起来,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山西接住《黑神话:悟空》带来的“泼天流量”,以游戏为媒、以创新为笔、以数字为翼,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数据显示,山西省5A级景区共12家,A级景区总数达451家。2024年,山西省共接待游客4.6亿次,同比增长26.34%。今年“十一”假期,山西共接待游客4380.6万人次,同比增长5.16%。
从“资源时代”到“体验时代”,三晋大地的千年文明,正以更年轻、更沉浸的姿态走向世界。
破流量密码
跟着“悟空”游山西 让古建“出圈”
10月29日,山西太原美术馆・古县城美术新空间内,一场跨越虚拟与现实的文化对话悄然开启——《黑神话:悟空》遇见山西・古建数字艺术展率先对媒体开放,并于11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亮相。这是《黑神话:悟空》与山西古建的又一次深度碰撞,为观众带来了别样的文化体验。
大同的悬空寺、临汾的小西天、晋城的玉皇庙……走进展厅,30多个山西古建模型借助数字化技术生动呈现,光影交织间,一座“中国古建筑宝库”仿佛在眼前徐徐展开。“游戏中的幻想世界深深扎根于中国古建文化,这种独特的连接,正是我们策划这场展览的灵感起点。”该展览策展团队负责人邢红霞介绍。
![]()
小西天景区内庄严端坐的佛像(图源:山西省文旅厅)
众所周知,《黑神话:悟空》与山西古建早有渊源。在2024年8月20日《黑神话:悟空》全球上线时,山西便已借势“出圈”。游戏36处实景取景中27处来自山西,其对古建、壁画的精细还原,让山西从“古建筑爱好者天堂”变成大众热门目的地。
借“悟空”之势,山西文旅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据统计,去年山西旅游人数同比增长26.34%,网友们不禁调侃:“山西文旅这波真是赢麻了。”
从容接住这波流量的背后,是山西提前两年的筹备。山西省文旅厅相关负责人透露,早在2022年,该厅就与《黑神话:悟空》游戏制作团队开启合作。在严格保护文物古迹的前提下,山西省文旅厅联合省文物部门,全力配合游戏团队开展选景拍摄工作,为游戏与古建的牵手奠定了坚实基础。
《黑神话:悟空》上线首日,山西便同步启动“跟着悟空游山西”活动,成效立竿见影。据不完全统计,活动启动不到两个月,山西27处游戏取景文物景点累计接待游客536.92万人次,门票收入达1.66亿元,实现了游客接待量与收入的双增。
具体到各个热门古建景区,增长态势更为显著。晋祠博物馆去年接待游客310余万人次,较前年增长39%;应县木塔景区去年游客量达237.9万人次,同比增幅高达164%;临汾小西天景区更是迎来爆发,去年接待游客68.7万人次,同比增长411%……一组组数据,生动印证了“悟空效应”下山西古建游的火热。
“山西能接住这波流量,根本原因在于其在文物保护与宣传方面长期的、持续性的努力。”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评价。
流量之下,文物保护不缺位。山西省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山西始终将文物保护放在首位,不断加强文保单位日常管理,推动更多文保单位有序对外开放。
如云冈石窟,在2023年游客量首次突破300万人次、2024年增长到444万人次的情况下,2025年元旦起全面实行线上实名预约,取消现场人工购票。应县木塔景区安装无人机反制系统,消除拍摄隐患。今年7月1日实施的《山西省文物保护条例》,作为全国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施行以来第一部省级地方性配套法规,更从制度层面为古建保护与活化提供支撑。
![]()
山西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外景(支点财经记者 张宵祎 摄)
造留客引擎
从“爆红”到“长红” 让体验“留心”
若说“悟空”带来了流量,文化创新则让流量变“留量”。
10月15日晚,平遥古城褪去白日的喧嚣,明清街巷亮起暖黄灯光,大型实景演艺《又见平遥》准时开演。
支点财经记者步入剧场,瞬间被带入清末民初的时空:镖师们身着短打、腰挎佩刀,正与家人道别准备“走西口”;平遥百姓围在票号前,热议着商帮的诚信故事——随着场景流转,晋商重情重义、守信如金的精神内核,在沉浸式体验中直抵人心。
“原本只计划在平遥待一天,看完演出特意多留了两天,想慢慢逛这座有故事的古城。”来自宜昌的游客王浩直言,这场演出让他对平遥的认知从“古建筑群”变成了“有温度的文化符号”。
数据印证着这份吸引力:《又见平遥》自公演以来,累计演出近9000场,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演出收入累计突破10亿元。如今,它不再是单一演艺项目,而是升级为集观光、文化体验、小型会务于一体的文旅综合体,成为当地留住游客的“核心抓手”。
![]()
大型实景演艺《又见平遥》演出现场(图源:平遥县印象文旅发展有限公司)
今年暑期,山西进一步深化“演艺+旅游”融合模式,将演艺项目与景区游览深度绑定,构建“观景点、赏演出”的一站式消费闭环。从各地“成绩单”可见成效:《又见平遥》7月单月演出119场,观演人数近11.4万人次;《再回相府》通过联票经营与皇城相府景区联动,实现游客互推;红色主题演艺《太行山上》则以鲜活的革命故事为纽带,带动山西武乡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收入增长。
“旅游演艺填补了景区‘白天看景、晚上无活’的短板。”《再回相府》项目负责人介绍,团队还同步开发文创周边等二次消费产品,让“白天逛景区、晚上看演出、临走带文创”的模式落地。
若说实景演艺是“留客纽带”,文旅消费集聚区则是“留客载体”。目前,山西已建成8个国家级、29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5个国家级、24个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将分散的文旅资源整合为“留客磁场”。
在平遥古城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游客看完《又见平遥》后,可沿明清街品尝平遥牛肉、碗托等特色小吃,在非遗工坊体验推光漆器手绘,到文创店挑选以古建斗拱为原型的饰品;太原钟楼街省级旅游休闲街区则保留钟楼等历史建筑风貌,引入各类网红店、沉浸式剧本杀场馆,以“复古+ 潮流”吸引年轻群体。
大同古城等集聚区则通过灯光节、非遗展演、汉服文化周等活动,形成“一次到访、多重体验”的场景,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数据显示,2024年游客在大同平均停留时间由1.6天增长至2.6天,外地游客占比超三分之二,回头客占比过半。文化创新正让山西古建文旅从“一时爆红”走向“长久长红”。
“山西盘活了古建、晋商文化等资源,推动文旅从单一观光向全域体验升级。”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部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罗颖评价,这实现了文化遗存向旅游经济的规模化发展。
![]()
平遥古城内一景(支点财经记者 张宵祎 摄)
数字赋能
千年遗产“云端”永生 让传承“破界”
戴上AR眼镜,站在无极殿外,游客抬头即见殿顶两端高达三米的琉璃鸱吻缓缓扭动,鳞片闪烁,解说系统同步讲述其从汉代“防水瓦件”到元代“螭吻”雏形的演变。在山西芮城永乐宫,看到眼前的景物瞬间“活”了起来,来自武汉的游客李然连连惊叹。
值得一提的是,游客通过AR眼镜看到的鸱吻,并非今日大殿屋顶上的复制品,而是依据典籍博物馆中珍藏的永乐宫原构件高精度还原的真迹影像。
永乐宫作为我国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始建于元代,历史底蕴深厚。然而,长期以来,受建筑高度、光线环境以及文物保护要求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游客在参观时往往只能远观,难以看清壁画的细腻笔触和建筑的精妙构造,文化体验仿佛隔了一层“毛玻璃”。
为了更好地提升游客参观的体验感,北京墨马市场顾问有限公司联合芮城县永乐文化旅游投资建设有限公司推出永乐宫AR沉浸导览项目,通过高精度三维扫描、数字建模与AR眼镜终端,首次实现了对整座宫观的虚实融合呈现,让游客“走进壁画、触摸历史”。
业内人士表示,永乐宫的这一尝试,折射出中国文旅产业的深刻变革,游客对文化体验的需求从“看过”转向“懂得”,从“拍照”转向“共情”。AR、VR等技术,正成为链接传统与现代的技术桥梁,为文化遗产与保护注入新活力。
这样的数字探索,在山西遍地开花:云冈石窟景区,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佛文物,不仅解决了文物保护与观赏矛盾,更让游客近距离“触摸”雕刻细节;应县木塔景区通过数字化建模构建“虚拟木塔”,将建筑构造转化为动态演示,配合720度全景导览,游客可“云端”赏古建;山西省博物院推出AR智慧导览项目,通过扫描文物触发动态解说,让文物“开口讲故事”等。
“数智赋能文旅发展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山西博物院副院长谢宾顺说,山西博物院积极拥抱技术带来的变革,2020年以来,陆续推出78个线上数字展,让博物馆的文化服务突破物理空间限制。
从云冈石窟的“时空对话”到平遥古城的“沉浸穿越”,数字技术正重塑游客与千年遗产的互动方式,让千年遗产在“云端”永生,让文化体验从“远观”变成“深度参与”。
山西省文旅厅副厅长赵军龙表示,接下来,山西文旅将深化技术融合、业态创新、品牌提升三大战略,同时将深化国际传播,扩大“跟着悟空游山西”海外影响力;完善“旅游满意在山西”服务标准体系,让“品质山西”成为数字文旅发展招牌。
编辑丨胡馨月
编审丨陈勇
![]()
新浪微博|@支点财经
地址|湖北·武汉·楚天传媒大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