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国庆,在山东威海海域,全球首艘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两次收鱼,4万多斤大黄鱼接连起水,银鳞闪烁着水光。几百公里外的连云港赣榆,200万尾三文鱼苗正排队“搬家”,即将入住深海工船开启新生活。
这些渔业捷报背后,藏着个沉甸甸的背景,当全球近3亿人面临饥饿威胁时,中国是如何用深海养出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
海上工厂
我们先从“国信1号2-1”这艘巨轮说起,走进它的监控室,几块大屏幕看得人眼花缭乱。15个养殖舱的水温、溶氧量、pH值每隔几秒就刷新一次,技术人员轻点鼠标,就能精准调整投饲量,全程不用下到舱底。
这养鱼方式跟近海网箱比,简直是两码事。以前渔民在近海养鱼,纯属看天吃饭。台风一来,网箱被掀翻,半年辛苦全打水漂;遇上水温骤降,鱼群成片死亡也是常事。
可“国信1号2-1”就不一样了,它像座会移动的养殖基地,夏天待在山东海域避暑,冬天往福建、浙江温暖水域挪,全程追着适宜水温跑。
![]()
船上的养殖舱藏着不少巧思,每个舱都有专门的水流系统,模拟海洋洋流让鱼不停游动,养出的大黄鱼肌肉紧实,口感跟野生的差不了多少。收鱼前24小时,舱内会调成全黑环境,利用大黄鱼色素在黑暗中扩散的特性,让鱼身透出漂亮的金黄色。
工船养殖让鱼的生长周期比传统网箱少了四分之一,月均增重快了1.8倍,单舱成活率能超过90%。一艘船一年能产3600吨鱼,抵得上几十个传统养殖场的产量。
![]()
不仅如此,整艘船只要30多人就能运转,鱼苗入舱、自动投喂、起捕加工全靠机械完成。比起三年前的“国信1号”,它升级了160多项技术,机械化率超过90%。要是按传统养殖的人力配置,这么大的产量至少得百来人才能搞定。并且船上还装了光伏板,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既环保又省成本。
从捕鱼到造“鱼芯片”
光有好设备不够,鱼苗才是根本。就像种地要选好种子,养鱼也得有优质苗种,这几年水产育种的突破,才算真正稳住了“海上粮仓”的根基。
![]()
黄海水产研究所的团队干了件大事,他们把南方的红瓜子斑搬到北方养了。这种名贵鱼原本只肯待在热带海域,对水温挑剔得很。研究人员靠循环水系统精准控温,在山东的养殖车间里复刻出热带环境,硬是让“南鱼北养”成了现实。
这背后藏着硬核技术,团队研发出国内第一款鱼类抗病育种基因芯片“鱼芯1号”,能从基因层面挑出抗病强、长得快的鱼苗。说白了,就是给鱼搞“优生优育”,从源头保障养殖质量。用上这套技术后,有些鱼种的成活率提升了30%,养殖成本反而降了20%。
![]()
种质资源储备也没落下,青岛的国家海洋渔业种质资源库里,已经存了近14万份海洋生物资源,从经济鱼种到濒危物种样样都有,堪称海洋生物的“基因银行”。依托这个资源库,科研团队培育出20个水产新品种,还搞出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新技术。
举个例子,莱州明波水产掌握了半滑舌鳎人工繁育技术,每年能推广2000多万尾高端鱼苗,带动的社会效益超10亿元。以前野生斑石鲷几百块一斤,普通人根本舍不得买,现在人工繁育后,一年就能长到1斤多,市场价降到50元左右,寻常百姓也能尝鲜了。
![]()
把产业链条拉长
有了好鱼苗、好设备,怎么把鱼卖出好价钱成了关键。这些年不少水产企业都在琢磨延伸产业链,早就不满足于单纯卖鱼了。
山东荣成有家金枪鱼加工企业,以前只是收来金枪鱼直接卖,赚的是辛苦钱。后来他们升级生产线,引进自动化设备,把金枪鱼做成鱼柳、罐头等十几种产品。加工剩下的边角料也不浪费,开发成猫粮卖给宠物市场。这么一改造,同样一吨金枪鱼,收益翻了好几倍。
![]()
2025年前三季度,荣成规模以上海洋食品企业产值冲到80亿元。当地靠着港口优势,把远洋捕捞、冷链运输、精深加工、物流配送串成了完整产业链。新鲜金枪鱼从上岸到进超市冷柜,全程不超过48小时,品质完全够得上刺身级别。
还有威海的企业,直接从“卖鱼”升级到“卖分子”。他们跟科研机构合作,从鱼鳞、海带这些看似没用的东西里,提取胶原蛋白、多糖等高价值成分,做成口服液、饮料甚至化妆品原料。传统水产加工企业摇身变成高科技企业,抗市场波动的能力强了不少。
![]()
这里要提醒一句,冷链物流是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宁波舟山港在建的粮食物流基地,规划了18万吨级的现代化筒仓群,还配了2万吨级运粮泊位。项目用上物联网和数字孪生技术,粮食到港、入库、出库全程都能可视化管理。等建成后,不光能提升中转能力,还能带动周边粮油加工企业集聚,整个区域的产业配套都能上台阶。
蓝色新空间
把眼光放远些,“海上粮仓”的意义远不止多养几条鱼。中国是全球水产养殖第一大国,养殖产量占渔业总量的80%以上。可内陆淡水资源有限,近海养殖空间也快饱和了,未来的增量只能向深远海要。
![]()
“深蓝1号”这类大型网箱的出现,就是为了开发黄海冷水团这样的深远海资源。这片海域底层水温常年保持在12℃以下,刚好适合三文鱼等冷水鱼生长。
2020年,通过5万立方米级的全潜式网箱,这里成功养出15万条大西洋鲑,单鱼平均重量超4公斤,品质达到欧盟出口标准。这可是全球首次在低纬度海域养三文鱼成功,彻底打破了高端三文鱼依赖进口的局面。
![]()
现在全国已经有13台套深远海养殖装备投入使用,养殖水体约75万立方米。这些装备能扛住12级台风,使用寿命有10到15年,还装了智能监测系统,实时采集水温、盐度、溶氧等数据。跟近海网箱比,深远海养殖密度能提高33%以上,效率提升明显。
“耕海1号”海洋牧场综合体走了另一条路——养殖加文旅。这座占地超5000平方米的海上平台,除了养殖和科研,还搞了海上住宿、垂钓、餐饮、潜水等项目。等二期完工,年接待量能超20万人次。这种“蓝色养殖+蓝色文旅”的模式,让一条鱼产生多种价值,卖鱼能赚钱,旅游也能创收。
![]()
从新疆沙漠种粮到海上建粮仓,中国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子越来越多。陆地上三大主粮自给率达100%,海洋这边靠规模化、工业化养殖,正成为动物蛋白供给的重要来源。目前中国人均水产品占有量47.36公斤,水产品提供了全国三分之一的动物蛋白。
随着养殖工船技术成熟、育种能力提升、产业链完善,“海上粮仓”这盘棋下得越来越活。这张蓝色屏障,不正是14亿人餐桌安全的坚实后盾吗?
信息来源:
新华社【15万吨级“国信1号2-1”深远海大型养殖工船在山东青岛交付运营】
人民网【全球首艘15万吨级“渔业养殖航母”在青岛启航】
青岛日报【“双节”期间两次共收鱼4万多斤,“国信1号2-1”收获好“丰”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