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专家:正是因为这些因素,导致中国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

0
分享至

说起中国人口这事儿,最近几年总觉得有点压抑。2022年头一遭全国人口负增长,出生956万,死亡1041万;2023年更明显,出生902万,死亡1110万;

去年2024年,出生勉强回升到954万,可死亡人数还是1093万,总人口缩水到14亿828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摆在那儿,出生率6.77‰,死亡率7.76‰,自然增长率-0.99‰,这负增长的势头没见缓和。



复旦大学人口研究所的张震教授和老龄研究院的李强教授在《人口研究》上发文,直指中国正步入前所未有的死亡高峰期,从2025年起每年死亡人数可能超1200万,十年内最高能破2000万,顶峰得等到2040年左右。

那时候,1963年出生那拨人正好77岁,正赶上老年病高发。专家们用数理模型算得清清楚楚,这高峰不是天灾,而是人口结构变迁的必然结果。

说白了,就是历史账本翻到这一页,该还的得还。咱们老百姓也能感觉到,身边老人走得越来越多,社区里那些老面孔渐渐少了。这不光是数字游戏,还牵扯养老、医疗、社会保障一大堆事儿,得早点掂量掂量。



婴儿潮的回音:老龄化基数大,离世就得成堆

这死亡高峰的根子,得从上世纪那两波婴儿潮说起。1949年到1957年,第一波高峰,全国净增1.05亿人,出生从1275万爬到1954年的2232万。那时候国家刚起步,经济恢复,家里条件宽裕了点,大家都想多生几个。

接着1962年经济好转,第二波更猛,1963年出生2959万,创下纪录,从1962到1975年14年里累计出生3.6亿,净增2.7亿。这两拨人,现在最老的快80了,最年轻的也60出头,正好卡在高龄门槛上。2023年一线城市社区死亡登记里,这两波人占了七成多。

专家模型显示,历史出生数的波动直接主导死亡数的起伏,当年生得多,现在老了走得也集中,这叫队列效应。简单讲,就是当年潮水涌来的人群,现在潮水般退去。



这基数大,问题就大了。2024年底,60岁以上老人3.1亿,占总人口22%,每四个中国人里就有一个老人,其中80岁以上的3600万。这些人身体机能下降,心脑血管病、癌症啥的找上门,死亡风险直线上升。

张震和李强在论文里算过,2040年左右,这拨婴儿潮正好进入75-85岁高危区,年死亡数能冲到1900万以上。2061年更是个坎儿,那年死亡高峰彻底爆发。想想看,全国总人口才14亿出头,这么大一拨老人集体离世,社会得承受多大压力。养老床位、殡葬服务、家庭照护,全都得跟上。

农村尤其难,年轻人进城打工,留守老人没人管,医疗资源又跟不上。城市里呢,社区医院天天排长队,老年门诊从早忙到晚。专家强调,这不是突发事件,而是60年前的“遗产”。当年政策鼓励生育,现在轮到老龄化反噬。



人口学上,这叫“人口红利”变“人口负债”,劳动力高峰过去,老年负担就压上来了。老百姓日子过得紧巴巴,年轻人一边上班一边赡养父母,哪还有闲工夫多想想自己。说到底,这高峰提醒咱们,人口事儿得长远眼光,别只顾眼前热闹。

这婴儿潮老龄化还拉大城乡差距。东部沿海城市,医疗养老体系还凑合,老人能享受到基本保障;中西部农村,条件差,老人一病往往拖不起。2024年数据看,死亡率城乡差距明显,农村高出城市两三个百分点。

专家预测,未来十年,这差距还会放大,因为婴儿潮那拨农村人多,基数更大。国家得加大转移支付,建更多乡村卫生站啥的。要不然,这高峰一来,农村社会稳定都成问题。这第一因素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历史欠账得现在还清。



生育低谷的放大镜:新生儿少,死亡就更扎眼

死亡高峰为什么这么显眼?因为对面新生儿太少,这对比一拉开,问题就雪上加霜。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那年,出生1883万,短暂反弹,可之后一路下滑。

2022年956万,2023年902万,2024年虽回升到954万,但总和生育率才1.05,远低于更替水平的2.1。联合国预测,2030年出生降到836万,2050年737万,2100年才310万。

为什么这么低?房价高、育儿贵、工作压力大,年轻人结婚晚、生娃少。计划生育那会儿控制人口,现在放开了,大家却不爱生。结果呢,人口年龄结构从金字塔变成倒金字塔,顶上老人堆一堆,底下小孩寥寥无几。



这倒金字塔不稳当,问题连锁反应。抚养比飙升,2024年老人抚养比14.9%,儿童抚养比23.5%,总抚养比38.4%,比2010年高出一大截。

未来,年轻人得养更多老人,劳动力短缺,企业招工难,经济增速放缓。专家算过,2050年劳动力人口缩水两成,GDP增长得少0.5-1个百分点。

老百姓最直观的感受,就是“4-2-1”家庭结构:一个孩子扛四个老人加两个父母,压力山大。社区里,年轻妈妈少见,幼儿园招生难,老师闲着没事干。反观医院老年科,人满为患。

死亡高峰在这背景下,更像一面镜子,照出生育低谷的严重性。新生儿少,人口负增长加速,总人口从2022年的14.12亿,2024年已到14.08亿,专家预测2035年破13亿,2050年11亿左右。



再说生育率这事儿,得承认政策调整虽及时,但效果慢。2021年三孩政策落地,2024年国务院推生育支持体系,补贴、住房优惠啥的都有。可年轻人还是观望,2023年结婚率降到683万对,创历史新低。总和生育率跌破1,意味着一代人换不下一代,人口断崖式下降。

专家警告,这低谷不只放大死亡高峰,还威胁社会保障基金。养老保险缺口已现,2024年收支平衡靠财政补贴超5000亿,未来十年得翻倍。农村更糟,新农合覆盖广,但报销比例低,老人看病还得自掏腰包。

城市白领呢,加班文化盛行,产假后回不去岗位,生娃成本算不清账。这生育低谷,说白了是社会变迁的缩影,经济发展快了,生活节奏乱了,大家得重新想想怎么平衡工作和家庭。

从国际比,中国这情况不算独一无二,日本韩国也遇上,但咱们基数大,冲击更猛。韩国生育率0.72,人口百年内剩753万;日本老龄化率29%,养老金吃紧。

中国得吸取教训,早推生育友好政策,比如延长产假、建托儿所、降教育成本。要不然,这倒金字塔越倒越歪,死亡高峰就不是孤立事件,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警钟。



医疗的“双刃剑”:活得长了,死亡也得集中爆发

医疗进步是好事儿,人均寿命从建国初的35岁,拉到2024年的79岁,北京上海超80岁。可这也成了死亡高峰的推手。

存活率提高,死亡率下降,老年人口基数膨胀,离世就得集中。专家模型显示,这第二、第三因素交织:医疗让更多婴儿活到成年,更多老人活过高龄,但自然规律挡不住,最终死亡数不减反增。

2023年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到15%,比2015年低18.9%,国家建了485个慢性病防控示范区,医保覆盖95%,新农合让农村老人住院报销大半。可结果呢,高龄老人堆到3.1亿,未来十年他们陆续离世,年死亡超1500万。



这“双刃剑”还藏着隐忧。医疗进步快,费用也水涨船高,2024年卫生总费用超10万亿,占GDP 7.1%。高龄老人医疗支出占大头,临终关怀成本高,安宁疗护刚起步,全国才几百家试点。

专家呼吁,加快建安宁疗护体系,让老人走得体面点。可现在,很多人临终在ICU,插管、透析,花钱如流水,家属心力交瘁。这因素让死亡高峰从“散步”变“冲刺”,医疗救人无数,却推迟了终点,集中爆发时冲击更大。

国际上看,美国寿命78岁,老龄化也愁;欧洲医保完善,但税负重。中国得优化资源,推分级诊疗,别让大医院挤破头。说到底,医疗牛是福,可得配上养老改革,要不然这高峰一来,系统就扛不住。



直面高峰:政策发力,社会转型别慌

死亡高峰虽近,但不是死局,国家早有准备。生育端,从二孩三孩放开,到2024年补贴住房优惠,地方如天门市二孩补9.63万,三孩16.51万。

教育上,生命教育进中小学,高校扩招人口社会学专业,培养人才。养老医疗,安宁疗护推广,智慧养老上马,手环监测、远程诊所缓解压力。张震李强建议,普及生命教育,建专业队伍,齐心协力把高峰变新起点。

老百姓层面,多沟通家庭事儿,年轻人学点照护技能,社区建互助群。经济上,银发产业潜力大,2025年市场超7万亿,护理、旅游、保健全链条。长远看,这高峰倒逼改革,劳动力转向高科技,养老基金可持续。专家乐观,转型中机会多,寿命长了,生活质量高了,大家日子越过越稳。总之,别怕,步步走实,就能平稳过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董璇现身机场情绪低落!脸上褶多又僵又肿,挺肚走路被调侃有孕味

董璇现身机场情绪低落!脸上褶多又僵又肿,挺肚走路被调侃有孕味

心静物娱
2025-11-04 14:32:53
低迷原因找到了?杨瀚森或因婆媳关系无心恋战,疑似杨母社媒发声

低迷原因找到了?杨瀚森或因婆媳关系无心恋战,疑似杨母社媒发声

弄月公子
2025-11-03 19:16:25
嫁给刘强东10年,章泽天面相大变

嫁给刘强东10年,章泽天面相大变

李月亮
2025-11-03 20:52:06
台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全世界公认的事

台统一联盟党荣誉主席:台湾是中国的领土是全世界公认的事

中国日报网
2025-11-03 22:11:04
被曝核酸造假,半年敛财4.5亿,核酸大王张核子最终下场如何?

被曝核酸造假,半年敛财4.5亿,核酸大王张核子最终下场如何?

蜉蝣说
2025-10-05 23:57:52
向太直播表态绝不录用王家卫:全靠烧钱,没有张叔平,他算个屁

向太直播表态绝不录用王家卫:全靠烧钱,没有张叔平,他算个屁

好贤观史记
2025-11-04 14:00:06
黑长直御姐,好唯美!

黑长直御姐,好唯美!

贵圈真乱
2025-11-04 13:44:51
戏子误国!国家出手后,人民日报点名的这3位明星永无出头之日

戏子误国!国家出手后,人民日报点名的这3位明星永无出头之日

不八卦掌门人
2025-07-25 21:56:46
97年未婚妻特招入伍要求解除婚约,我升任参谋长,15年与她再次相遇

97年未婚妻特招入伍要求解除婚约,我升任参谋长,15年与她再次相遇

温情邮局
2025-10-27 14:45:28
深圳小产权房以后何去何从

深圳小产权房以后何去何从

原某报记者
2025-11-04 09:56:16
脱北者揭秘张成泽被清洗真相:染指金家3位女人,失去最大靠山

脱北者揭秘张成泽被清洗真相:染指金家3位女人,失去最大靠山

小詹看世界
2023-12-10 15:53:03
11 月财运大爆发!3 生肖喜迎 "钞票雨",横财大发特发

11 月财运大爆发!3 生肖喜迎 "钞票雨",横财大发特发

人閒情事
2025-11-04 15:05:17
太突然:中国门店将全部关闭!陆续打折清仓

太突然:中国门店将全部关闭!陆续打折清仓

浙江之声
2025-11-03 22:15:28
格鲁吉亚总理科巴希泽等外国领导人将出席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格鲁吉亚总理科巴希泽等外国领导人将出席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新京报
2025-11-03 15:17:17
上个月去了趟上海,我实话实说,上海人的素质让我眼界大开!

上个月去了趟上海,我实话实说,上海人的素质让我眼界大开!

辉哥说动漫
2025-11-04 12:26:01
上官正义为什么不受欢迎?

上官正义为什么不受欢迎?

上峰视点
2025-11-03 09:34:58
喝酒后多久能开车?交警:超过这个时间点,就不算酒驾

喝酒后多久能开车?交警:超过这个时间点,就不算酒驾

慧眼看世界哈哈
2025-11-04 10:31:21
我退休51岁,找个47岁农村光棍,洞房夜他的一个举动,我泪流不止

我退休51岁,找个47岁农村光棍,洞房夜他的一个举动,我泪流不止

瓜哥的动物日记
2025-10-27 11:11:06
神二十航天员,回家时间定了!

神二十航天员,回家时间定了!

学申论的谈妹
2025-11-04 12:58:03
64岁母亲大骂儿媳不孝,儿媳:让你看孩子时你不是说就当你死了?

64岁母亲大骂儿媳不孝,儿媳:让你看孩子时你不是说就当你死了?

晓艾故事汇
2025-10-22 11:44:08
2025-11-04 16:07:00
寻途
寻途
我们一起爱上超精彩的旅行吧
5471文章数 42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财经要闻

作价40亿美元!星巴克中国易主

头条要闻

男子为骗巨额保金推妻坠海已被执行死刑 检方披露细节

头条要闻

男子为骗巨额保金推妻坠海已被执行死刑 检方披露细节

体育要闻

27岁热刺门将,夺冠后退役当导演

娱乐要闻

《繁花》录音事件完整版长达43分钟

科技要闻

硅谷甄嬛传:奥特曼优雅挑衅马斯克狠狠回击

汽车要闻

上汽旗舰智己LS9首发评测 可能是最好开的9系SUV

态度原创

艺术
亲子
房产
数码
时尚

艺术要闻

翁帆受聘,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讲师

亲子要闻

开屏叭啦吧| 榜样的力量,听听孩子们的梦想吧!

房产要闻

信达·繁花里 | 老照片征集活动 温情启幕

数码要闻

海信电视U7S Pro评测:高阶家庭影院,RGB-Mini LED带来"视觉暴击"

冬天穿灰色,这8种搭配方式很高级!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