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与高级计算学院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能物理复刻真实脑细胞电化学行为的人工神经元。这项研究为研发更高效、类脑硬件迈出关键一步,未来有望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支持。不同于现有通过数字模拟大脑活动的神经形态芯片,南加州大学的新型人工神经元借助真实的化学与电过程进行计算——换句话说,它们不只是模仿大脑的工作方式,其功能更接近真正的脑细胞。
![]()
该研究由南加州大学计算机与电气工程教授、类脑计算卓越中心主任杨Joshua(Joshua Yang)主导。杨教授团队基于“扩散忆阻器”(diffusive memristor),研发出了这种新型人工神经元。与传统硅芯片依靠电子运动不同,这些人工神经元通过原子运动处理信息。
在人类大脑中,神经元依靠电信号与化学信号传递信息:当电信号抵达神经元末端的突触时,会转化为化学信号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信号传递后,又会重新转化为电信号。杨教授团队利用氧化物中的银离子,复刻了这一完整过程。“尽管我们的人工突触与神经元中使用的离子和大脑不完全相同,但调控离子运动的物理规律与动态过程极为相似。”杨教授表示,“银离子易于扩散,能为我们提供模拟生物系统所需的动态特性,让我们用非常简单的结构就能实现神经元的功能。”
这种“扩散忆阻器”设计,使得单个人工神经元仅需占据一个晶体管的空间——而传统设计通常需要数十甚至数百个晶体管。杨教授称,团队选择离子动态机制,是因为“人类大脑中正是依靠这种机制工作,这背后有充分的进化逻辑。人类大脑是进化的优胜者,是最高效的智能引擎。”
杨教授表示,当前计算系统的核心问题并非算力不足,而是效率低下。“不是我们的芯片或计算机在执行任务时算力不够,而是效率太差,消耗的能量过多。”他解释道。现代计算机的设计初衷是处理海量数据,而非像人类那样通过少量样本学习。“提升能量效率与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是打造遵循大脑工作原理的人工系统。”杨教授说。他认为离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对于体现大脑原理而言,离子是比电子更优的介质。因为电子质量轻且易流失,依靠电子进行计算只能实现基于软件的学习,而非基于硬件的学习。”
人类大脑只需看到某个事物几次就能学会识别,且整个过程仅消耗约20瓦电能。相比之下,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统与超级计算机完成类似任务,需要消耗海量能量。杨教授团队希望,这种由原子驱动的人工神经元能缩小这一差距。“借助这项创新,我们每个神经元只需占用一个晶体管的空间。”他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