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晚,平安基金周思聪在线上直播中解析了创新药调整的逻辑,并对未来行情作出展望。
投资作业本课代表整理了要点如下:
1、这轮调整已持续约三个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比较充分。我们认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均属正常,且这一趋势仍会持续。
2、下一阶段的行情驱动力,将从情绪推动的BD预期,逐步转向基本面驱动。
3、我们依然相信创新药的长期趋势未变,长期资金入场逻辑依然成立。
4、中国创新药的行情远未结束。从产品周期和盈利周期来看,这轮行情应是一轮持续三年以上的大趋势。
5、2028年所有中国创新药企有望进入盈利期。现金流改善将彻底改变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
6、今年开始创新药带动医药行业复苏,包括CRO、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上游等领域的优质标的也有所表现。
因此,我们仍将聚焦有全球竞争力的个股,2026年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周思聪,平安基金基金经理,拥有17年证券从业经验,基金管理年限超过10年。曾先后担任银华基金、长盛基金基金经理,于2023年5月加入平安基金。
她的投资理念可概括为:“选行业,选个股,中长期持股”。具体而言,她注重选择高景气赛道,挖掘个股的利基市场,并在选定优质行业和公司后,坚持中长期持有,以耐心等待价值的实现。
目前,周思聪管理的基金资产总规模为55.10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8月13日时,其管理规模为32.76亿元,在不到三个月内规模接近翻倍,增长显著。
下图是其管理的4个基金,今年来收益都超过60%。
![]()
其中,平安核心优势混合A今年以来收益达67.37%,主要聚焦于医药行业中的创新药领域,重仓股票,未配置债券。
不过,该基金近一个月表现有所回调,收益为-9.54%。
![]()
对于该基金未来的表现,作业本航海指数经过测算,给出其近期得分25分,未来得分62分,显示其长期表现仍值得期待。
![]()
除周思聪外,市场上还有多位优秀基金经理值得关注。欢迎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我们的价值航线榜、成长跃迁榜、均衡统帅榜,获取更多专业参考。
![]()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创新药调整的原因
主持人:近期创新药板块持续调整,大家比较焦虑,除了受整体市场情绪影响,您认为最核心的调整原因有哪些?目前创新药的确定性机会还存在吗?
周思聪:我们认为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前期涨幅过大。可以说,上半年创新药是全市场表现最亮眼的板块,没有之一。
前期上涨较多之后,本身处于高位,自然容易震荡,部分获利筹码也有兑现需求。
叠加整个三季度出现一些外围言论,例如特朗普多次发表关于医药行业的言论,引发市场担忧。
同时,尽管对外授权(BD)的整体金额和分成比例符合预期,但在经历了一些大型BD交易的刺激后,市场预期已处于较高水平。
因此,只要不是特别超预期,就容易出现获利了结的行情。
本质上,这其实是一个好现象——中国在全球BD中的占比持续提升,我们已成为全球交易的主力品种,实现了从“备胎”到“主力”的转变,这一趋势并未改变。
其次,我们应客观理性地看待BD交易。BD是一个长期趋势,与其猜测具体落地时点或交易细节,不如更多关注产品的临床数据与真实竞争格局。
此前有观点认为,BD相关的非理性炒作可能会趋于冷静。反而那些已达成交易、有业绩支撑,或产品临床阶段靠后、BD可能性较大的中大型市值公司,可能重新获得市场关注。
我们认为下一阶段的行情驱动力,将从情绪推动的BD预期,逐步转向基本面驱动。
海外扰动带来的调整,可能是更好的机会
主持人 :此前美国特朗普总统针对医药行业的一系列政策调整,对市场造成了波动和冲击。这些调整对中国创新药有哪些具体影响?
周思聪:特朗普的言论核心是“医药产品”,而非“专利”。可能存在一些误读,部分投资者一看到“专利”二字就感到担忧。
实际上,他指的是对医药产品加征关税,而非针对创新药的出海。
创新药出海本质上不是普通商品,不涉及关税问题。因此,该言论对创新药出海没有直接影响。我们认为,中国创新药出海仍具备很强的韧性。由海外扰动带来的调整,反而可能提供更好的投资机会。
首先,创新药本身不属于关税直接覆盖的领域。任何药品或器械出海,都需要在海外重新开展临床试验,这实际上是在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与其他行业出海完全不同。
其次,中国创新药企帮助海外企业创造资产——对方购买我们的产品后,最终是推向全球市场。我们并非抢占其市场,而是共同开拓、帮助其创造资产。
最后,中美在医药领域实际上很难“脱钩”。中国是全球除欧美外的第二大市场。美国药企每年在中国销售数百亿美元的药品,这些药品最终也要销往全球,中国是重要市场。因此,强行“脱钩”对美国药企而言难以接受。
创新药会继续调整
除了基本面因素,近两个月创新药调整背后的资金流入流出情况如何?您预计这轮调整可能持续多久?
周思聪: 我个人认为,这轮调整已持续约三个月,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来看,都已比较充分。从去年初到高点,不少创新药基金实现翻倍,高位出现调整是正常现象。我们认为调整的时间和空间均属正常,且这一趋势仍会持续。
从短期资金维度看,例如九月份部分ETF在单日净申购达到高点后出现回落,这很正常。
同时,部分重仓创新药的公募基金持仓也有所下降,显示资金出现松动。
但我们依然相信创新药的长期趋势未变,长期资金入场逻辑依然成立。
当前创新药估值处于2021年以来的相对底部,业绩有所修复,同时主流长期资金对创新药的态度也出现积极变化,包括新发主题基金带来增量资金。
未来两三年可能是创新药行业兑现的关键阶段。当前创新药估值处于中等水平,港股估值可能更低。由于前期跌幅较深,整体估值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近期调整后,交易拥挤度已有所释放。今年半年度时创新药交易量一度非常拥挤,目前资金面拥挤程度明显缓解。
部分二季报显示,创新药主题基金份额有所下降,市场资金可能流向其他热门行业。估值修复仍在进行中。
长期来看,估值中位数仍处于相对合理水平。未来创新药需进一步反映个股优质的基本面和长期趋势,当前估值水平并不构成很大压力。
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是创新药固有的商业模式,这一点难以改变,无论在中国还是海外都是如此。因此,我们更应关注产业长期发展趋势。未来创新药的资本回报,有望在政策支持、技术改进和资本环境相对宽松的背景下逐步改善。
创新药是持续三年以上的大趋势
主持人 : 市场常说创新药是“长坡厚雪”,后续行情能持续多久?向上空间有多大?
周思聪:从产品周期和盈利周期来看,这轮行情应是一轮持续三年以上的大趋势。
参考国际经验,一旦行业进入兑现基本面和利润的阶段,往往出现长牛行情。中国创新药的行情远未结束。
复盘美股和日本市场,任何创新药大行情主要由三个因素决定:技术周期、政策周期和资本周期。
技术周期方面,每一次创新药浪潮都始于技术变革,随后诞生新的治疗领域,例如ADC、双抗、细胞与基因治疗等。
中国在全球临床占比超过40%,经过多年研发,我们正从“me-too”、“follow”向“first-in-class”跨越,从规则的遵守者转变为规则的挑战者,乃至新规则的制定者。
政策周期方面,2021年是医药行业政策见底的节点。从2022年到2025年,政策面持续向好,包括医保局发文、国家出台支持创新发展的顶层文件,以及去年底官宣推动商保等。
资本周期方面,全球创新药投资环境也在改善。除了这三个贝塔因素,中国创新药企仍处于早期阶段,更容易走出Biotech公司。
药品商业化有两条路径:美国路径以最大化单患者收益为目标,定价高,需逐个与医保谈判,初期放量慢,但天花板高;中国路径则有医保作为支付方,企业通过降价换取市场,以价换量,借助人口基数实现快速放量。
2028年所有中国创新药企有望进入盈利期
主持人:近期行业不乏积极信号,例如刚落幕的2025年ESMO大会,像是全球顶尖药企的集中“放榜”。
在您看来,这次“成绩单”中是否隐藏下一轮布局的关键线索?若眼光放得更远,要结束当前调整、开启新一轮可持续上涨,接下来需要关注哪些关键催化剂?
周思聪:ESMO大会延续了今年上半年的积极趋势。今年三季报有望加速,明后年收入和利润可能进一步提速。
预计今年约三分之一创新药企实现盈利,明年、后年将各新增三分之一,到2028年所有中国创新药企有望进入盈利期。现金流改善将彻底改变创新药企的估值逻辑。
在产品周期、政策周期和宏观利率环境均有利的背景下,我们依然看好创新药大行情。未来市场趋势可能发生变化,从今年的广泛性重估,转向基本面进一步落地。
未来的赢家将是那些成功将科学成果转化为商业化成果的公司。市场也会更加理性,严格审视国内商业化主线与海外出海主线兼备的企业。
聚焦有全球竞争力的个股,2026年会有超额收益
主持人:许多投资者下半年参与创新药出现浮亏,而上半年涨势较好,若及时止盈体验会更好。后续参与创新药,您建议采取什么策略?是否需要设置阶段性止盈目标?
周思聪:投资创新药行业,首先要相信产业趋势。行业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市场博弈情绪,例如BD落地后的获利了结。
创新药行业确实复杂,医药行业本身也存在较多噪音,但不必过度担忧。历史上多次扰动最终都未改变行业基本面趋势。
行业大趋势明确,长期维度清晰,我们依然看好创新药。
从出海维度看,可能是长达十年的出海周期;
从盈利周期看,今年开始创新药带动医药行业复苏,包括CRO、医疗器械、生命科学上游等领域的优质标的也有所表现。
因此,我们仍将聚焦有全球竞争力的个股,2026年可能带来超额收益。
其次,我们坚持国内商业化主线与出海主线并行的选股思路,而非单纯依赖BD。
明年将是验证年——中国创新药企能否在海外实现临床、收入、利润及分成。因此,过程中难免波动,但我们认为长期持有可能是更好的选择,待趋势走完后再做决策。
中短期关注成药或接近成药的领域
主持人:在创新药大板块内,未来您更看好哪些细分方向?是肿瘤、自免、阿尔兹海默病等热门领域,还是核药、ADC、基因治疗等新兴技术平台?原因是什么?
周思聪:中短期维度,我们更关注已成药或接近成药的领域,因其更容易商业化,例如肿瘤、自免、慢性病。中国企业在多抗和ADC领域数据表现强劲,可能优于欧美企业。
自免领域是仅次于肿瘤的第二大疾病领域,全球约30%人群受自免疾病困扰。随着中国在自免领域的研发成熟,包括一些跟随性靶点和前沿靶点,陆续取得全球最优数据,自免领域将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慢性病领域虽然药价不高,但用药周期长,也是一个重要方向。
港股创新药优于A股
主持人 :明白了,中短期关注肿瘤、自免、慢性病领域,中长期则会持续关注基因治疗等方向。目前许多创新药公司在港股上市,据了解您的组合也向港股创新药倾斜。能否介绍港股优于A股的底层逻辑?
周思聪 :港股优于A股的核心逻辑在于港股18A规则启动较早,使香港成为全球第二大生物医药融资中心。
首先,上市制度更适配——18A标准更低,市值门槛15亿港币起,A股为40亿人民币起,覆盖更早期企业。
其次,投资者结构以机构为主,资金多为港币或美元,资本匹配度更高。
第三,港股是全球化跳板。近年大型BD交易中,港股公司占比超过70%,国际化程度更高。
第四,板块更纯粹——A股创新药板块可能包含CRO、仿制药等,而港股创新药ETF更纯粹,聚焦ADC、双抗、Biotech等。
这些因素构筑了港股与A股的差异。当然,投资创新药公司更关键的是产品周期,无论其在A股或港股上市。只要产品周期在,我们都可关注。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