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每次听到“财务自由”这几个字,心里都很复杂?既向往又羡慕,还带一点点焦虑。我们都想有一天不用为钱烦恼,去做真正自己喜欢的事情,想躺平就躺平,想休息就休息。
那问题来了,要多少钱才能真正财务自由呢?
其实这个问题早在30年前就有人认真算过。上个世纪90年代,一个叫威廉·本根的美国财务规划师,用了上百年的投资数据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结论就是:只要你攒够一笔钱之后,每年只从这笔钱里拿出不超过4%来生活,那么在投资收益的帮助下,这笔钱很大概率能让你花一辈子,甚至是越花越多。这就是著名的“4%法则”,也就是你一年的总开销乘以25,等于你需要财富自由的本金。
这里的本金不是存款,是能够帮你生钱的、可以投资的资产,比如股票、基金、理财等等。自住的房子不算,因为它不产生收益;那收租的房子就算。
那我们来算算,如果用4%法则来衡量自由,大概是这样的:如果你一年开销6万块,也就是月均花费5000元,那你的财富自由目标本金就是150万元,这可能够在二三线城市一个人生活了;那如果你年开销12万,也就是每月花1万,那你的目标本金就是300万;那如果你的家庭开销是一年40万,也就是月均花费3.3万,那你们的财务自由本金就是1000万元,这种状态可能是有房贷、有车贷,孩子教育支出、家庭出游和轻奢消费都可以满足了;那如果年开销150万,也就是月均12.5万,那财富自由的本金就是大概3750万,像高品质社区、孩子上国际学校、私教健身,想去哪里都可以,反正这些都可以无压力地满足了。
从150万到3750万,看到这些数字是不是觉得心头一紧?但不要急,我不是来制造焦虑的。听我说完,这些数字根本就不是重点。这个法则最伟大的地方,是它第一次把定义自由的权利完完整整的交到了你的手上。你发现了没有?你的欲望清单就是你的自由价目表,是选择150万的简单,还是1000万的体面,决定权在自己,不在任何人。它逼我们去想,我到底想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它告诉我们,自由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可以不断积累的状态。比如说,当你存够6个月的生活费,你就有了对老板说“不”的底气;当你通过理财,每年能够赚出一趟旅行的钱,你就有了看世界的自由;当你不再需要用消费来证明自己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更强大的内心自由。
所以不要害怕它,它只是一个坐标,帮你能够知道方向,提醒你还在路上。你不需要现在就到达,只要慢慢在靠近,其实就是在变自由的路上。毕竟真正的自由,从来不是银行卡里的几个零,而是你心里那份日渐稳定的底气、从容和可以选择的勇气。
慢慢来呗,不用急着奔向终点。比如说,今天多存了几百块,周末研究懂了一只基金,甚至只是想通了“我不用和别人比”,这些小事,其实都是在往自由里添砖加瓦。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