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前言
以色列摄影师罗伊・加利茨,算是北极圈里出了名的“狠人”。
为了拍北极熊捕猎海豹的画面,他曾在零下40度的冰原上跪守整整一夜,裹着8磅重的极地防寒服,连动都不敢动一下。
要知道,这种罕见的捕猎场景,连常年研究北极的当地专家都直言“绝不可能拍到”,而他硬是凭着一股死磕的劲儿,把这“不可能”变成了现实。
![]()
冰原奇遇与死磕镜头
说句实在话,能往北极钻34次的摄影师,全世界找不出几个。
以色列的罗伊・加利茨就是这么个“狠人”,2025年7月初,他又带着一群摄影爱好者,从挪威斯瓦尔巴群岛出发,一路往北闯北冰洋,目标直指北极点。
这次旅程藏着个天大的惊喜。
他朋友在北纬82度。那地方远在北极圈里头。发现了一具抹香鲸尸体,还赶紧给加利茨发了消息。
要知道,抹香鲸向来待在温带海水里,躲冰躲得老远,跑到这么北的地方,简直是生态界的“大反常”。
加利茨的破冰船足足开了24小时,在浮冰堆里一点点挤,才终于凑到鲸尸旁边。
到地方一看,好家伙,一头雄性北极熊正趴在旁边打盹呢。
原本安排的摄影点评课直接停了,他赶紧探着身子往船外凑,相机压得低低的,连无人机都派上了用场。
从天上往下看,深蓝海水、白浮冰、黑鲸尸再加上棕白熊影,那画面怪得像画出来的。
![]()
可照片一发出去就炸了锅,不少人在评论区骂他:“这肯定是AI合成的!”加利茨没生气,直接开了场直播,把内存卡插电脑上一张张翻原始图,连拍摄时间、相机参数都怼到镜头前。
他还甩出了GPS坐标和船载日志。从早上起雾到极昼的半夜,鲸尸的每点变化都记着呢。
这就是他的规矩:拍的不是热闹,是实打实的真事儿。
你发现没,这人对“真实”的较真劲儿刻在骨子里。
之前为了拍北极熊捕猎,他在零下40度的冰坨子上跪了一整夜,动都不敢动。
手指冻得掰不开,就用鼻子戳相机屏幕调参数;身上裹着8磅重的防寒服,跟披了床棉花被似的。
在他嘴里,北极冻伤跟在海滩晒伤没两样,可懂行的都知道,这背后全是硬扛。相机电池几分钟就没电,得揣怀里用体温捂;换内存卡时手套一摘,手立马冻得又红又肿。
用他的话说,野生动物摄影的关键不是管动物,是管好自己。
![]()
照片里的生态警报
我跟你讲,加利茨的相机从来不止拍动物,更像个“生态体温计”。自从2016年成了绿色和平组织大使,他镜头里的冰层消退得清清楚楚,一年一个样。
2025年的数据更扎心。
8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的报告说,斯瓦尔巴群岛2024年夏天一下少了620亿吨冰,这是什么概念?差不多相当于4400个西湖的水量全泼进了海里,直接让全球海平面涨了0.16毫米。
更离谱的是3月的消息,北极冬天居然热到了零下3.3℃,比往年高了快12℃,雪化得满地是水洼,连苔原都冒出了绿芽。
这些变化,加利茨全撞见了。
他第34次去北极时就念叨:刚拍过的鲸尸,没几天就被北风刮得没影了,“今天见着的场景,明天可能就没了”。
而他镜头里的北极熊,从原本抓海豹吃,到如今啃食反常出现的鲸尸,这本身就是生态变乱的信号。
专家后来分析,这头抹香鲸八成是在南边死了,被洋流和北风推着,才漂到了北纬82度的冰原里。
![]()
好在不是没人行动。2025年5月,中国“雪龙2”号科考船刚从南极回来,在那儿待了208天,首次实现了秋季考察。
船上的科学家还联合了8个国家的同行,钻了200米深的冰孔,取了5000多份样品,就为了搞明白气候到底在怎么变。
这跟加利茨的活儿其实是一回事:一个用镜头记,一个用数据说。
从另一个角度看,连艺术圈都在使劲。3月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艺聚空间”展区全是数字艺术装置,把极地的样子做成了沉浸式影像。
虽说加利茨还守着传统拍摄,但这些新技术正在帮更多人看见极地的难处。毕竟他拍《北极熊家庭拥抱》时就想透了:得让人类跟动物真的产生连接,而不是只当看客。
![]()
结语
说句实在话,加利茨的照片哪是给你看新鲜的?全是实打实的生态警报。
北极热得长草,冰川一年化掉4500亿吨,这些都不是编的。
他扛着相机在冰原冻得发抖,科考队驾着破冰船闯南极,本质都是在喊“别装瞎”。
真等北极熊没地方待、冰川全化完,再翻这些照片,剩下的就只剩后悔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