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些城市夫妻开始尝试另一种生活方式,选择不生孩子,追求两人世界自由自在。如今三十多年过去,这些最早的丁克群体大多已退休,养老话题越来越现实,让人忍不住想问问,他们的日子过得咋样,是不是像传闻中那样开始有点小纠结了。
![]()
首批丁克族的兴起与现状
丁克这个词最早从西方传进来,意思是双收入无小孩家庭,在中国落地生根是从1980年代开始。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刚推行,城市年轻人面对工作压力和父母催生,部分人觉得生孩子会耽误事业和生活质量,就选择了丁克。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丁克家庭已超60万,尤其一二线城市增长快,女性终身无孩率接近10%。首批丁克多是70后,出生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末,现在大多60岁到70岁之间,退休几年了。
这些丁克夫妻年轻时经济条件不错,中产居多,受教育水平高,工作稳定。像一些报道中提到的上海夫妻,结婚后专注事业,存钱买房,早早规划退休生活。
![]()
到2024年,他们已近70岁,选择入住养老社区,每月花费上万,但觉得值,因为社区有医疗和活动支持。另一边,北京和广州的丁克老人也类似,通过社保和个人积蓄过日子。
不过现状也分两面,有些丁克老人满意现状,觉得无孩一身轻,能自由旅行或学习新技能。
2024年新浪新闻报道,一对丁克舅舅舅妈面对养老时,舅妈说不后悔,认为这是正确选择;舅舅则建议年轻人该生就生。
丁克生活后遗症的显现
丁克选择在年轻时带来轻松,可步入晚年,一些问题渐渐冒头。养老是头等大事,没有子女赡养,丁克老人得靠自己规划。2024年ELLE MEN杂志提到,第一批丁克夫妻步入知天命年纪,如何养老成现实难题。经济上,他们多有积蓄,但医疗和护理成本高。像2022年中国新闻网采访的丁克家庭,40岁组储备七位数还觉得不够,80岁组担心养老和医疗分离,怕生病时没人管。
![]()
健康问题突出,丁克老人住院率较高,因为无子女护理需额外付费。2024年新闻晨报曝光,一些丁克老人病床上无人陪伴,需社区或护工帮忙。房产继承也成隐忧,辛苦攒下的房子可能落入亲戚手里,让人心里不踏实。央视主持人康辉就是例子,他1971年生,1996年结婚,坚持丁克专注事业。2015年母亲因尿毒症去世前,希望抱孙子,他没答应,后来在2018年节目中承认,这是终生遗憾。2024年知乎专栏和腾讯新闻也报道,康辉多次提到父母病重时难尽孝,后悔没让母亲抱上孙子。
![]()
类似,歌手朴树2002年结婚,坚持丁克。2018年访谈中,他说不生孩子是因为人生太苦,不想孩子吃垃圾食品看低质节目,担心教育不好成健全人格。
但晚年,这些选择带来情感空虚。2025年华龙网报道,一对丁克夫妻每月养老院花1万多,经济无忧,却在精神上需找寄托,如养宠物或参加讲座。
理性看待丁克与生育选择
丁克和生育各有优劣,得结合理性看。在中国,家庭是社会基础,传宗接代有传统价值,但现代生活压力大,选择丁克也是个人权利。首批丁克现状提醒大家,年轻决定要长远考虑。2024年36氪报道,一对丁克23年的静姐认为,婚姻幸福比生儿育女重要;另一对上海夫妻靠钱养老,觉得关键是经济独立。政府推动社区养老,2025年政策鼓励丁克老人买保险、入机构,减轻负担。
生育能带来天伦之乐,但需注重教育,避免子女成负担。
![]()
咱们国家老龄化加剧,2023年报告显示,丁克增长源于成本高和竞争激烈。选择啥都行,关键提前准备。丁克者多存钱、学资产管理。生育者教好孩子,培养责任感。
从首批丁克看,生育不是唯一出路,但丁克需面对后遗症。2025年最新数据,丁克老人满意度达70%,靠规划过好日子。大家选时,别盲从潮流,想清自己情况。
丁克不是逃避责任,而是另一种担当。从兴起到现状,丁克族走过三十年。生育丁克,无对错,只看是否后悔少。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