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河口区以省级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清廉村居”建设,构建“制度保廉、监督护廉、文化育廉”三廉体系,推动实现“权力运行规范化、事务管理透明化、监督体系科学化、廉洁文化特色化、干群关系和谐化”五化目标,推进清廉村居建设融入基层治理,着力为全省基层治理创新提供河口样板。
实验主题
构建“三廉五化”清廉村居建设体系 做优基层社会治理“基本单元”
主要做法
通过构建“三廉”体系,围绕“制度-监督-文化”三向发力,推动规范权力运行在基层做实,精准监督在基层落细,清廉生态在基层孕育。
优化“制度保廉”体系,让权力运行守规矩、有章法。构建清廉村居建设制度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按程序办事。阳光用权“立规矩”。全面梳理村级服务事项,编制形成涵盖6大类143项权力的村(社区)“小微权力口袋书”,绘制33张“阳光行权流程图”,明确谁来办、怎么办、办多久,实现村居事项“一册清、一图明”;实行小微问题“三色”提醒法,对照负面清单,区分小微问题具体情形,分别发放黄色谈话提醒卡、橙色函询提醒卡、红色诫勉提醒卡,规避基层干部履职风险。大事小情“大家议”。试点双“1+N”联席会议运行机制,在“四议两公开”现行机制基础上,拓宽参与民主议事决策范围,将村(居)务监督委员会、股份经济合作社等利益相关方作为参与主体,构建“党组织牵头+多元主体共商”的议事格局;探索“主题党日+”模式,常态化设立集中议事日、阳光报告会,完善“马扎议事会”“清风议事亭”等“一揽子”议事协商机制,大到集体项目,小到邻里纠纷,都摆上台面大家议,让议事决策更接地气、更得民心。三务公开“码上见”。坚持数字赋能,搭建阳光“码”上公开系统平台,全区71个村、24个社区实现一村(社区)一码,实现实时公开、实时监督,同时针对不同居民小区落实“三务”个性公开、分类公开;聚焦阳光晒权,拓展运用“我爱我村”阳光财务监督平台,督促各村(社区)每月动态更新财务收入、支出等信息,实现群众随时可查、随时监督,保障基层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
2025年4月10日,河口街道河宁社区组织召开社区“马扎议事会”。
![]()
河口街道河盛社区居民扫码线上查看三务公开内容。
构筑“监督护廉”矩阵,让村级监督无死角、全覆盖。坚持整合专业力量、发动群众参与、借力数字平台多管齐下,构建全方位监督格局。专业监督“强身”。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提质育强”工程,启动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培训,全覆盖培训310余人次,提升村(居)务监督委员会履职能力水平;坚持多向协同培育机制,完善履职评估办法,开展适岗评价,谈话提醒11人次,确保选优配强“监督带头人”。广布群众“探头”。建好“一站”用好“一员”,在村(社区)建立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中优选一批村级监察联络员,对“三务”公开事项、“小微权力”运行等情况近距离监督,形成“一盘棋”工作格局。整合“两代表一委员”、街巷长、楼栋长等人员力量1627人,在村(社区)网格(小区)组建95支“清风守望团”,健全“信息收集、线索提报、协同处置、落实反馈”闭环机制,让“民间监督员”活跃在街头巷尾,紧盯权力运行。指尖监督“提速”。建立纪委监委、组织部门协同会商机制,用好基层小微权力“监督一点通”平台,构建“云端监督”生态,通过部门线索共享、处理共商,实现监督“一键通达”,截至目前,反馈处理问题7条,把真管真严、严管严治的力度传导到基层末梢。
![]()
2025年5月12日,召开全区“清廉村居”建设暨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提质育强”专题培训班。
![]()
2025年8月15日,义和镇同和新村召开“清风守望团”实事现场办活动。
涵养“文化育廉”生态,让清廉思想有基础、入人心。坚持深挖黄河口文化资源,活化“清韵河口”文化土壤。清廉阵地“实景化”。建成1处区级廉洁文化实训基地,打造5处镇级廉洁教育展馆,推进“一站一园一廊一街一亭一广场”村(社区)“六个一”工程,把“一村一品”的清廉文化场景建在群众身边,打造廉洁教育的“实景课堂”,筑牢清廉村居文化阵地基础。品牌打造“特色化”。探索“清廉村居+旅游”“清廉村居+家风”等融合模式,辐射布局8个试点村居,提升廉情驿站、孝廉巷、清风议事亭13处,把廉言廉语、清廉故事等元素融入村风民风,培育“槐乡清韵”等3个特色品牌。文化浸润“具象化”。创作《黄河入海》等反映清廉村居题材的大型吕剧巡演12场次,开展“家规家训进社区”活动,评选“廉内助”“廉洁家庭”410余户;创新“数字廉播”载体,制作“遗失的初心”等17部微视频,举办清廉主题线上书画展12期,线上点击量累计超20万次,清廉理念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创新成果
推动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焕发新活力。创新构建双“1+N”联席会议机制,将党组织引领与多方参与深度融合,配套“集中议事日”等载体,推动议事协商决策更加科学民主。比如,六合街道协胜村依托“集中议事日+阳光报告会+多方联席会”搭建民主议事公开网络,推动村“两委”、村民代表、监委会共同协商,凝聚发展共识,推动村实现由弱到强转变。以数字化改革破题,首创“一村一码”阳光公开模式,实现村居事务从“上墙张贴”到“指尖直达”的跨越。
激发干部干净干事内生动力。通过小微权力流程规范、“负面清单”前置约束、“三色提醒法”监督预警等实措,构建起“风险早排查、苗头早发现、问题早纠正”的前端监督体系,为村(社区)干部划出“安全区”、标明“危险线”,今年来累计对村(社区)干部开展三色预警36次,防范化解集体资产租赁、工程项目发包等风险隐患15件,实现监督关口前移,推动基层干部依法履职、循章办事。
形成专群协同基层监督新格局。打出“队伍提质+群众参与”组合拳,创新实施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提质育强”工程,通过提级管理、履职核查、全员培训提升专业监督能力,让“法定”监督力量真正强起来、硬起来。凝聚力量组建“清风守望团”,注重将群众中的“明白人”“挑刺人”化身“廉洁探头”,从“等问题上门”变成“找问题解决”,形成人人可监督、处处有监督的基层治理良好生态。比如,河口街道坨子村建立“街巷长+邻长”治理网络,形成“线上平台监督+线下清风守望团”双线监督体系,实现对重大事项的事前审核、事中跟踪、事后评议全过程监督。
实现清廉建设与基层治理同频共振。立足本地实际,创新性打造“清廉村居+”城乡治理、乡村共富、油地融合、空间运营、红色物业五大实践场景。通过构建透明规范的治理机制,城乡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依托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乡村共富路径持续拓宽;借助廉洁互信的协作基础,油地融合迈出实质性步伐;凭借公平有序的经营秩序,社区公共空间运营活力不断激发;通过阳光透明的物业服务,红色物业赢得居民广泛信任。清廉建设不再是单项工作,而是融入发展全局的“催化剂”,为区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廉动能”。
经验启示
回顾清廉村居建设在理念、方法与路径上的探索实践,进一步深化了对清廉村居建设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
政治引领是根本保证,必须一以贯之、把准方向。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始终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基层治理的决策部署,将党的领导和党的创新理论嵌入村级决策、监督、服务全流程,确保清廉建设始终与中央精神同频、与基层需求共振。
系统推进是关键路径,必须三廉同步、协同发力。“建制度、强监督、育文化”不是零散推进的单项工作,而是相互支撑、共同发力的有机整体。实践证明,必须坚持系统思维,一体推进才能形成标本兼治的综合效应,筑牢基层清廉防线。
基层群众是力量源泉,必须依靠群众、扎根基层。从“小微权力”清单化治理到“清风守望团”群防群治,从廉洁文化品牌建设到多元治理场景打造,清廉村居建设始终把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透明化、便捷化、多元化方式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确保清廉村居建设接地气、有温度、可持续。
服务发展是目标方向,必须贴近实际、务求实效。清廉村居建设必须融入治理、推动发展、惠及群众。河口区通过将清廉村居建设与推进城乡治理、共同富裕等工作相结合,实现了清廉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同频共振,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来源:山东省委社会工作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