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口县的“忘我大漆艺术空间”里,空气中弥漫着大漆特有的醇厚气息,时光在这里仿佛也放慢了脚步。漆器匠人谢正平正对一件即将完成的漆器进行最后的抛光操作,因意外致残后一度消沉的他,如今眼神专注,指尖稳定。“一点都错不得,但心里踏实,日子有奔头。”他笑着说。这间静谧的工坊,正是鲁渝协作结出的甜美果实,它让古老的非遗技艺“活”了起来,更让当地像谢正平一样的残疾人,在指尖翻转间,“漆”开了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从“被帮扶”到“当主角”
协作资金搭建“梦工场”
残疾人群体普遍面临“技能弱、就业难、照护缺”的现实困境。过去的帮扶,多是“输血”式的救济。如何变“输血”为“造血”?鲁渝协作带来了新思路。
“我们调研发现,城口有丰富的大漆资源,这门手艺需要耐心和专注,恰恰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独特优势。”城口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思路一转天地宽,40余万元的鲁渝协作资金精准注入,建起了这个集技艺传承、稳定就业、日间照料于一体的“忘我大漆艺术空间”。
这里不仅有齐全的工具、无障碍的设施,更联合厦门大学、福建师大等东部高校,建立起 “每月集中授课 + 季度跟踪指导” 机制。“老师手把手教,从制胎到描绘,毫无保留。以前觉得非遗高不可攀,现在自己也能上手了。”正在给漆碗描绘传统纹样的朱天欣告诉记者。协作资金不仅建起了平台,更用于支持“订单式”培训,确保学员学成即有岗,结业即上岗。目前,已有20余名残疾人在这里成长为能独立创作的匠人,实现了从“被帮扶者”到“技艺主角”的华丽转身。
东西联动“借船出海”
大山里的艺术品走向世界
好东西还得卖出去。鲁渝协作不仅“授人以渔”,更“帮漆出海”,山东方面利用其广阔的市场和渠道资源,持续为城口大漆“穿针引线”。
很快,这些凝聚着匠人心血、带着大巴山灵气的漆器产品,不再“养在深闺”。它们走进了北京、上海济南等东部城市的展销现场,甚至登上了巴黎残奥会、故宫博物院的舞台,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非遗与助残事业融合的独特魅力。
“我们现在主要是按单生产,基本上不愁销路”工坊负责人袁秋说。依托东部慈善资源,城口县残联与正佳慈善基金会达成 “预付+订单”合作,“忘我大漆艺术空间”在县残联接单并领取销售款,解决了后顾之忧。
“东部市场+西部技艺”的模式,形成了稳定闭环。如今,这种“空间+工坊”模式已复制到城口县多个乡镇,北屏镇、岚天乡、河鱼乡建成投用3家漆艺工坊,带动效应如涟漪般扩散,累计帮助56名残疾人及家属实现“家门口”就业。
“照亮一个人,幸福一个家”
协作之路越走越宽
鲁渝协作带来的,远不止是经济收入的增加。残疾人员的家属张绍见动情地说:“孩子来这里后,变得开朗自信了,有了朋友,也有了收入。对我们全家来说,是照亮了整个生活的希望。”
这种“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幸福一家”的倍增效应正在显现。更令人欣喜的是,一些曾经的受助者,如今已成为带动乡邻的“土专家”“带头人”,袁秀铭等特殊群体生活自理能力显著提升,家庭负担大幅减轻。项目的成功,也推动了当地残疾人扶持政策体系的完善,吸引了“鲁渝织梦实训基地”等更多协作项目落地,形成 “多点开花” 的助残格局。
一根细细的漆线,在匠人手中可以勾勒出绚丽的图案;一项精准的协作,在大巴山深处能够点亮无数希望。鲁渝协作用非遗的“金钥匙”,打开了残疾人群体就业增收、实现自我价值的“幸福门”,为城口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写下了一个既有温度、又有厚度的生动注脚。(余少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