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最近,歌手郑智化坐轮椅在深圳机场遭遇不便之事引发广泛讨论。这让我们反思:我们常说的‘无障碍’,究竟是谁的‘无障碍’?”
10月30日,潍坊新村街道举行主题为“全龄友好社区建设”的人民议事坊活动,谈到“如何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促进残疾人社会融入话题”时,上海市特级校长、浦东辅读学校校长王英的一席话引起全场关注。
残障者是社区宝贵的“共创者”
“所谓残疾人友好,不是为他们创造一种特殊的生活,更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或帮助。 ”王英认为,它的本质,是通过社区的整体努力,让他们能够回归和享有一种普通的、有尊严的日常生活,这并非社会的额外负担,而是衡量一个社区文明深度与治理精度的重要标尺。
在王英看来,理解“残疾人友好”的真正内涵,有三个认知转变。
第一个转变:从“障碍”到“光谱”。
“过去,我们常将残疾视为少数人面临的、固定且绝对的障碍。”王英说,从“残废”到“残疾”,再到“残障”,称谓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但今天,我们需要拥抱一个更先进的理念:每个人的能力,其实都是一条动态的、流动的光谱。
有人视力不佳,有人听力较弱,有人行动不便,有人存在认知障碍。而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漫长旅程中——无论是因受伤、疾病,还是年老——都可能会暂时或永久地处于这条能力光谱的某一端。
王英深耕特殊教育20多年,在她看来,一个真正友好的社区,其服务对象不应是某个特定群体,而应该是服务于人类能力的整条光谱——这是我们构建友好环境的认知基石。
第二个转变,从“照顾”到“共创”。
“传统观念中,我们常常将残疾人视为被动的受助者与被照顾的对象,无形中带有一种‘我来帮助你,你应感恩’的心态。”王英坦言,今天我们需要转向一个新的理念:残障者应是社区宝贵的“共创者”与“生活专家”,因为他们才是最了解自身需求的人。
王英认为,一个真正友好的社区,不应只是让残疾人“进来”,更要让他们“留下来”,并且“生活得好”。这意味着他们能够全面参与社区生活,共同设计与决策社区事务,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共建者。
王英提到最近歌手郑智化深圳机场坐轮椅不便所引发的讨论。“无障碍,绝不是我们健全人眼中的便利,而应是特定人群真切管用的生活通道。”王英认为,检验无障碍环境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所有人都能“换位体验”,“当我们亲自坐上轮椅去走一遍,就会发现,是否达到真正的无障碍——不是由站着的人来评判,而是由每一位需要使用它的人来定义。”
第三个转变,从硬件到心件。
“这个心,是心脏的心。”王英说,很多人有这样的体会,在国内街头我们看不到太多的残疾人,但在国外一些城市却随处可见,为什么?因为社区给予他们的方便不是最方便,导致他们走不出家门。
“即使拥有一个设计完美的坡道,也可能被一个冷漠或歧视的眼神所摧毁。”王英说,硬件设施是基础,真正关键的是社区的心建,也就是所有的社区居民和工作人员的观念态度和沟通方式。
![]()
人民议事坊现场。
请残障人士做社区“体验官”
如何构建残疾人友好社区?王英从特教工作者的角度,提了几个建议。
第一,在社区更新中推行“软硬兼施”的理念。她举了自己所在的浦东辅读学校案例,学校位于崂山路551弄40号,“每天让我最揪心的,就是这条孩子们进进出出的路,我生怕孩子们被车辆碰到。”
“回想二十年前,2007年特奥会期间就有家长反映过这个问题。当时领导非常重视,很快派人来协调维护。”王英说,如今,城市更发达了,老百姓生活更好了,车也比以往更多了,“但这条弄堂的安全隐患,依然是我心头一块大石。”
“在硬件上,我们需要一些真正落地的“微更新”。”王英建议,认真检查并优化“最后一米”的细节——不只看社区大门有没有坡道,更要看活动室的门槛是否平整、图书馆的书架是否便于取阅、社区食堂的菜单有没有提供大字版或语音播报。她建议引入“通用设计”的小工具,比如在服务台配备“沟通板”,“尤其对一些自闭症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这些支持,他们在社区独立生活是非常困难的。”
“在‘软件’方面,我要特别强调‘有温度的服务’”。王英建议,推行“五个一”服务礼仪:见到每一位居民,都主动“笑一笑、问一声、扶一把、等一会儿、送一程”。“‘等一会儿’尤其重要——我们要给予他们充分的反应和决策时间,这不只是礼貌,更是尊重。”
第二,建立社区支持圈与个性化需求清单。王英认为,应当积极绘制“社区支持圈”,将辖区内的商家、物业、志愿者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居民都动员起来,形成一个灵活而温暖的非正式支持网络。当特殊群体遇到紧急情况时,能够迅速链接到身边的资源。
她曾接触过一个特殊儿童家庭,父亲早世,只剩下身材瘦小的母亲独自照顾孩子。由于孩子情绪不稳,母亲长期承受着身体与心理的双重压力,甚至不愿老师家访,只因“不想让邻居知道我有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正是我们支持网络需要主动发现并伸出援手的对象。”
第三,请残障人士做“体验官”。
王英所在学校有一位坐轮椅的脑瘫学生,被市政府聘为无障碍体验官。“他经常告诉我:‘校长,这个坡道不行,那个通道不方便。他说的是真话,而这恰恰关系到他们能否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王英建议,组建一支由残障人士及其家属构成的社区体验官队伍。在社区设施或活动方案落地前,先请他们来“挑刺”,让他们成为质检员和顾问。“坡道好不好,该由轮椅使用者来评价;指引清不清晰,该由视障人士来感受。”
第四,播撒融合教育的种子。
“我始终认为,融合教育是一场‘双向的疗愈’。”王英说,我们定期在社区组织融合活动,如“无声咖啡厅”“蒙眼行动”,以及自闭症家庭生活体验等,让青少年在互动中学会理解与共情。“普通孩子起初或许是因爱心而来,但在过程中,他们往往被特殊孩子的纯粹与真诚所打动,学会知足与感恩。”
“从小建立融合的友谊,我们才能迈向一个不再有‘残疾’与‘普通’之分的未来。”王英说,建设残疾人友好社区,归根结底是一场“双向奔赴的温暖”。我们每一次用心的改进,收获的不仅是他们的笑容,更是一个更具韧性、更有温度的全龄友好社会。“这需要我们不再只是‘为他们做事’,而是要‘与他们一起做事’。”
原标题:《上海特教学校校长谈“郑智化”事件:是否无障碍,不该由站着的人来评判》
栏目主编:张骏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王海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