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没有惊心动魄的竞技厮杀,却有精益求精的专业追求;没有万众瞩目的鲜花掌声,却有“为孩子谋未来”的赤诚初心。10月29日—31日,一场聚焦残疾儿童康复的“巅峰对决”在合肥上演。安徽省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技能大赛,让专业与爱心碰撞,让坚守与成长共鸣。
来自全省16个市和5家省级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的79名顶尖高手齐聚一堂,在赛场之上亮出真功夫、比拼硬实力。这不仅是一场技能的较量,更是一次康复人才队伍的集中检阅,为安徽残疾儿童康复领域注入了澎湃动能。
![]()
比赛:有温度的比拼,有个性的展示
赛场上,空气中弥漫着专注的气息。不同于传统赛事的紧张压抑,这里的每一份专注都带着温度,每一次比拼都藏着希望。
本次大赛分为运动与感知觉、言语语言、社会参与能力三个竞赛项目,设置理论知识考试与实际操作技能比赛两部分,全面考察选手综合素质。
“本次大赛由省残联与省总工会联合主办,是残疾儿童康复首次纳入全省劳动和技能竞赛范畴,从全国来看也为数不多。竞赛项目在ICF框架下,按照功能障碍同时设置运动与感知觉、言语语言、社会参与能力三个赛道属全国首创。同时决赛前,各地都组织了基层岗位练兵和市级预赛,首次实现全省304家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除视力康复以外的机构全覆盖。”安徽省残疾人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涂茂锋介绍说,本次技能大赛赛事规格高,覆盖范围广,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残疾儿童康复技术人员技能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据了解,理论考试采用闭卷形式,限时60分钟,重点考查选手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技能操作竞赛作为核心环节,是检验选手真才实学的“试金石”。参赛选手对小模特们进行现场评估、制定康复方案并进行康复实操,评委根据评估准确性、方案科学性与个性化、操作规范性等维度严格评判。
比赛中,选手们在运动与感知觉项目中精准评估运动能力并展示个性化训练,在言语语言项目中巧妙引导发音,在社会参与能力项目中灵活处理模拟场景中的社交行为与情绪。面对“哭闹、不配合”的场景,选手们以温柔安抚和灵活调整策略化解不安,用爱与耐心守护成长。
从评估现场到实操赛场,每一次大手拉小手的背后,既是精益求精的专业较量,也是充满温情的爱心传递。
![]()
选手:在比拼中锻炼,在交流中成长
“这次参赛对我而言,既是一次‘专业练兵’,也是一次‘视野升级’。和全省的同行竞技,让我跳出日常的教学的惯性,在康复评估、个别化训练方案设计等环节,看到了更科学的方法,比如把游戏化干预融入感统训练中,这些将成为今后教学的‘新工具’。”安庆市残疾人康复中心教师刘萤萤坦言,大赛是快速成长的“加速器”。
合肥市庐阳区华星残疾人康复中心康复治疗师余育红已经在行业深耕11年了,她这次获得了言语语言组个人一等奖。在她看来,备战过程本身就是个人能力和素质提升的过程。
“为了参赛,我接触了各种不同障碍的儿童,比如感知失调、运动障碍、言语及语言障碍,社交认知障碍等等,通过持续地实操模拟,我充分领会了针对性制定实施计划的重要性,让我对障碍儿童的精准康复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余育红坚信,活动就是最好的康复,从活动中学而知之,知而行之,行而行之,让孩子体验不同的生活情境,丰富儿童的生活乐趣。
大赛不仅是技能比拼的舞台,更是行业交流的桥梁。
“不仅开阔了眼界,认识了专业能力更强的同行,专家评委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这是一次收获满满的经历。”滁州市南谯区启程儿童康复发展中心部门负责人朱明星表示,今后会把框架评估体系、康复技能等参赛经验运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最让我触动的是,比赛所带来的职业成就感和使命感,看到大家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努力,为了残疾儿童更好的成长而努力,让我更深刻体会到康复工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需要用爱心和匠心去守护的事业。”刘萤萤说。
涂茂锋透露,未来将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康复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激励措施,提升康复救助定点服务机构人员的技能水平,通过常态化开展残疾儿童康复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等方式,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服务升级,为残疾儿童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康复支持,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抱光明的未来。
![]()
意义:以赛事聚合力,以专业护未来
一场技能大赛,为何能引发全省康复行业的广泛关注与积极参与?答案藏在残疾儿童康复事业的特殊意义里。
今年,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
安徽高度重视残疾儿童康复工作,今年是我省困难残疾人康复工程纳入民生实事的第14年,我省每年为1.5万名有康复需求的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救助,补助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1.5万元。截至2025年9月底,我省今年共救助残疾儿童3.34万人次,超额完成本年度民生实事任务。
残疾儿童康复事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能型康复人才队伍既是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省残疾儿童家庭的迫切需求。
而大赛的举办,恰好搭建了一个“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以赛促建”的平台,通过统一竞赛标准、传播前沿技术、分享优秀经验,培育发掘康复技能人才,推动全省康复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安徽省用ICF框架理念设计规划大赛,这在残联系统还是不多的,具有创新意识。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的ICF框架理念,能够体现医教结合、跨专业团队等。”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何侃教授评价。
在她看来,新时代儿童康复不能停留在传统方式上。何侃认为,比赛中从评估、计划到实操的展示,以及由服务延伸到家庭指导,体现了儿童康复的全流程的专业服务。尤其突破传统儿童康复领域中“按障碍类别划分”,从功能角度划分实操赛道,是一次大胆的创新性的尝试。
正如残疾儿童康复工作的本质——康复不是简单弥补缺陷,而是帮助每个孩子发掘潜能、构建独立生活与社会参与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路上拥有平等的选择权。此次大赛用创新的设计、精准的评估、规范的操作,让人们看到了这一工作的专业分量和社会价值。
当每一位康复师的技能不断提升,当每一家机构的服务走向规范,当整个行业的人才队伍成长壮大,更多残疾儿童也终将拥抱灿烂的未来。这正是这场技能大赛最动人的意义,也是安徽康复事业最温暖的底色。(记者 徐慧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