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河工新闻网)
转自:河工新闻网
石家庄“智慧路桥隧”产学研创新工作室联盟打破地域阻隔与行业壁垒,织密协同创新网
17家创新工作室跨界打造“最强智囊团”
河工新闻网讯(记者高超)日前,河北省产业工会“劳模工匠助企行・产线对接攻难题(邯郸站)”活动现场传来好消息——石家庄“智慧路桥隧”产学研创新工作室联盟正式吸纳5家新成员,联盟规模扩充至17家。此次加盟的创新工作室横跨石家庄、辽宁抚顺、衡水三地,覆盖道路施工、隧道工程等多个细分领域,标志着联盟彻底打破地域阻隔与行业壁垒,迈入“跨区域联动、跨行业协同”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以前搞技术攻关,是‘闭门造车’;现在加入联盟,相当于有了‘全国智囊团’。”辽宁抚顺张国青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国青的感慨,道出了跨域合作的核心价值。此次扩容并非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精准的资源互补:石家庄本土3家工作室深耕区域工程实践,辽宁抚顺的成员带来寒区隧道施工的独特经验,衡水的魏文柱创新工作室则在新型建材应用上独具优势。不同地域的技术特长、行业领域的专业积淀,如同溪流汇入江海,让联盟的创新生态更加多元充盈。
联盟何以实现跨域跨界高效协作?“六联双向”工作理念正是核心密码。石家庄市建设工会主席张迎新介绍,这一创新机制以“理论联学、资源联享、技术联研、问题联解、发展联促、人才联培”为六大支柱,通过“把企业建成高职院校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把高职院校建成企业提升职工素质技能的新时代工匠学院”的合作模式。轮值主席史国庆进一步详解:“我们建立了线上共享平台,河北的技术难题可以实时对接辽宁的专家资源,高校的理论研究能快速匹配企业的施工需求,真正实现‘一家有难题,全网来支援’。”
在具体实践中,联盟的协同模式生动而务实。2025年推行的“跨企业、多师、多工种交叉带徒”机制,为220名专业技术人员搭建起“跨域课堂”;针对路桥隧建设中的共性难题,联盟组建跨区域攻关小组,通过视频会议常态化研讨、关键节点现场会师的方式,攻克了多项技术瓶颈。此前,联盟成员联合研发的新型隧道支护技术,正是整合了不同行业的材料优势与不同区域的施工经验,成功斩获河北省建设行业科技进步奖。
自2022年成立以来,这支跨界跨域的创新力量已硕果累累:46项省市级奖项、28项国家专利、7项优质工程大奖,5部地方与团体标准的制定,见证了协同创新的强大效能。“李红鸽创新工作室”获评河北省先进集体,更彰显了联盟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的卓越成效。
接下来,联盟将持续织密“产学研用”全价值链合作网络。线上,升级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技术成果、设备信息、人才库的实时互通;线下,常态化开展跨区域交流观摩、联合攻关、成果对接活动,让跨行业的智慧碰撞更频繁,让跨区域的合作纽带更牢固。这场跨越山海的创新之约,正以“聚沙成塔”的合力,为路桥隧行业的技术革新注入澎湃动能,为河北现代化建设书写着“协同共赢”精彩答卷。
编辑: 马娜 责任编辑: 王红润 审核: 王书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