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名创优品又上热搜,广东中山一消费者反映,其女儿经常去当地一家名创优品买东西,每次都用现金结账,但店员找零却用糖果找零。李女士认为,这涉及公平交易的问题,而且不应该转嫁至未成年人身上。
名创优品方对此回应,涉事门店人员服务标准不符合总部要求,正在接受重新培训,公司针对所有门店展开新一轮排查、规范和整改,避免相同情况再次发生。
看到此情此景,不禁让人联想到小时候去买东西,杂货店或者超市用零食找钱,也会因为不好意思被迫接受。
没想到都2025年了,还有“糖果找零”的新闻发生,正如网友所说的现在都是电子支付了就很久没遇到了,其实挺膈应人的,把消费者的容忍当生意经。
用糖果找零并不是个案,最近河北消费者在赵一鸣零食店支付10元购买5.1元商品后,居然收到4个1元的硬币、7颗陈皮糖及一个鹌鹑蛋。
赵一鸣官方客服表示,“用糖找零这个是门店的规则,我们赵一鸣是没有这个规则的。”
有意思的是,有未成年人觉得不好意思拒绝,但也有大妈不忍了,用魔法打败魔法。
此前湖南一超市也出现用糖果找零的现象,一位大妈因为不能多吃糖,攒了一袋糖后拿去结账。
谁看完不说一声,你大妈果然还是你大妈,干了年轻人不敢干的事儿。
要知道《人民币管理条例》本来就有相关规定——“人民币依其面额支付”,糖果并非法定货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商家和超市“糖果找零”的操作,也侵犯消费者自主选择权,更像是在强制交易。明明该找你几毛钱现金,商家却用一句“没零钱了,拿颗糖凑吧”,就把糖塞过来。
一方面,不排除这些商家在潜移默化地驯化消费习惯,背后是摸准了消费者一种心理——排队时怕被后面的人催着,嫌麻烦几毛钱懒得计较。毕竟谁好意思为这点钱较真呢,最后只好捏着糖走。
另一方面,商家也是把运营成本转嫁给顾客。几分钱批发的糖果被当作一毛钱找零,这无异于把消费者当 “清库存工具”。
不过下次再碰到这种情况,建议大家都别不好意思,可不能让一颗糖 “打发” 了。@广告案例精选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