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的黄山古村,烧饼炉的炭火将铁皮烤得发烫,梅干菜的咸香混着五花肉的油润,裹着芝麻的焦香在青石板巷里飘散开,这是刻在徽州人记忆里的烟火密码,也是藏在 “黄山烧饼” 里,浸着百年徽商智慧的酥脆滋味。作为 “稷小主寻味中国” 的新一站,我们循着这缕勾人的焦香,解锁这枚 “皮脆馅足、咸鲜交织” 的徽州美味,看它如何从徽商远行的便携干粮,走进万家零食清单,成为安徽味道里最具烟火气的 “旅途符号”。一枚溯源百年:从徽商干粮到古巷脆味
黄山烧饼的故事,要从明清时期徽州商帮的远行史讲起。那时的徽州山多地少,许多人背井离乡外出经商,为了携带方便、耐储存,徽州人家便琢磨出一种 “便携饼”:用面粉做皮,包入梅干菜与五花肉馅,刷上糖水、撒上芝麻,放进炭火炉里烤至金黄 —— 这便是黄山烧饼最早的模样。饼子耐放、抗饿,徽商们带着它走南闯北,饿了就拿出来啃一口,咸香酥脆的滋味,成了旅途里最踏实的慰藉。
早年的烧饼还带着股子质朴,直到清末民初,徽州古巷里的烧饼铺开始对它精雕细琢:选面要用上好的中筋面粉,加温水和面,醒发后揉至柔软有韧性,烤出来的饼皮才够脆;馅料讲究 “梅干菜吸油香,五花肉带油脂”,梅干菜要选当年新晒的,泡发后切碎去沙,五花肉要肥瘦相间,剁成肉糜后与梅干菜同炒,让菜吸满肉香;烤炉要用传统炭火炉,火候要 “先急后缓”,先让饼皮快速定型,再慢烤让馅料香味充分释放,最后刷层糖水撒芝麻,烤至金红酥脆即可。这不是偶然的美味,而是一代代徽州人在远行中琢磨出的 “生存智慧”:梅干菜要泡透才不涩,肉馅要现炒才够鲜,火候要控好防焦糊,每一步都藏着对 “旅途热食” 的珍视。
旧时的徽州,清晨的古巷里总飘着烧饼香。徽商出发前,家人会装满满一布包烧饼;留守的老人孩子,也爱蹲在烧饼铺前,等着刚出炉的热烧饼。咬一口,饼皮脆得掉渣,梅干菜的咸香混着肉香在嘴里散开,暖得从舌尖到心口。这一枚脆,在徽州的街巷与商路上传了百年,成了徽州人戒不掉的念想。
从古巷烧饼铺到地域符号:藏不住的徽州鲜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黄山旅游业的兴起,一批徽州人带着家传的烧饼手艺,在景区旁、县城里开起了烧饼店。起初只是给游客当 “解馋零食”,没想到游客尝过之后,总忍不住多买几袋带走,还追问 “能不能邮到外地?” 就这样,原本藏在徽州古巷里的小烧饼,渐渐成了黄山的 “美食名片”,甚至成了外地人提起徽州,就会想起的味道。
它能 “出圈” 的背后,是徽州人对 “老味道” 的执拗:哪怕一天烤上千枚,也绝不使用预制馅料、电烤炉代替炭火炉;而真正让它打动人心的,是传统滋味与便携属性的融合。一枚饼不大,却能吃出徽州的咸鲜,方便携带还耐放。
如今,黄山烧饼不仅在黄山的景区、街巷里随处可见,还通过真空包装、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甚至出口到海外。这一枚金红酥脆的烧饼,早已不是简单的零食,而是承载着徽州水土灵气与徽商智慧的味觉符号。
一枚香透人心:从旅途零食到文化纽带
黄山烧饼早已超越了食物本身,成了徽州人生活里的情感纽带,藏着徽州的烟火与乡愁。
在黄山的寻常百姓家,逢年过节的餐桌上总少不了它。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刚烤好的烧饼冒着热气,孩子急着用手捏起一枚,烫得直甩手也不肯放;长辈则慢慢掰着烧饼,聊着 “以前徽商带着烧饼走码头” 的往事。家里来了外地亲友,徽州人总会拿出密封好的烧饼,笑着说 “尝尝咱徽州的‘远行饼’,吃着香还能带着走”。
对于在外的徽州人来说,黄山烧饼是最浓的乡愁。每次回乡,第一站必定要去老烧饼铺,买一袋刚出炉的热烧饼,熟悉的焦香瞬间勾起童年记忆;离开时,行李箱里总会塞几袋真空包装的烧饼,想家时拿出来咬一口,仿佛就回到了徽州的古巷里,听见烧饼铺 “出炉咯” 的吆喝。而对于来到黄山的游客,一枚黄山烧饼是读懂徽州的钥匙,在宏村的月沼旁,在屯溪老街的石板路上,咬着酥脆的烧饼,不仅尝到了徽州的咸鲜,更感受到了这座古徽州小城的烟火与温情。
稷小主说:寻味,是寻一份藏在烟火里的远行记忆。黄山烧饼的故事,恰是徽州人的生活智慧与匠人坚守最动人的相遇,也是徽州文化里 “踏实、便携” 的最佳味觉诠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